图1垦区粮食总产量(1949-2009)
资料来源:农垦总局提供
垦区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连续上了三个台阶:1995年突破了70%;1997年突破了80%;2007年又突破了90%;2009年达到92.5%(见图2),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粮食商品率最高的。此外,垦区户均经营土地200亩,相当于荷兰的水平;农业职工人均生产粮食由1985年的6.6吨增加到2009年的35.4吨,增长了4倍多[34],已经高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人均产量28吨的水平。上述指标都反映了垦区是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也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图2垦区粮食商品化率(1949-2009)
资料来源:农垦总局提供
无论是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还是现代企业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垦区都堪称中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企业集团。垦区资产总额到2010年接近1000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400亿元,垦区企业累计实现利润达到64亿元,累计上缴税金44.6亿元,家庭农场累计实现利润451亿元。到2010年,垦区粮食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8.1%。北大荒集团已成为全国企业500强排名中的第79名。如果按世界同行业前10名评价的话,北大荒集团不仅是中国现代农业企业的航空母舰,还是真正的世界级现代农业企业。
这一时期也是垦区率先在全国、全省农村地区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十一五”时期,建设房屋面积达到1850万平方米,是“十五”时期的4倍。到2009年,垦区城镇化率达到6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垦区城镇的现代化因素不断加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76.9%,道路硬化率40%,集中供热率36%,城镇绿化覆盖率30%。最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高质量、低成本、增长复垦土地的城镇化新路。2009年,全区复垦面积59190亩,大大超过新区建成面积,前者与后者之比可能在20:1,这是全国范围内少有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垦区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外溢性和比邻效应,直接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间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垦区农机跨区作业63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1%,向地方推广五大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模式1936万亩,推广良种面积2800万亩,为农民开展农业保险作物面积3422万亩,每年免费培训农民都超过10万人次;龙头企业拉动农村种植基地4760万亩,有70万户农民纳入场县共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35]。这表明,垦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带动和加速黑龙江省内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
可以认为,1995年以来是垦区进入经济起飞时期,也是第二个黄金发展期。重要的标志就是粮食总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保持高增长,其中从2004年以后,已经摆脱了增长、下降、再增长、再下降的“靠天吃饭”的增长路径,实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为提高,持续增长,未出现负增长,经济波动系数降至24%(见表3)。这为垦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总之,60多年来北大荒发展之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更不是一条轻易所能够达到目的的大道,它也经历过多次的成功与挫折、顺利与曲折,但是在“北大荒精神”的作用下,北大荒人开拓出独具特色的“北大荒之路”。它是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后来者,比美国开发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地晚了100年,比前苏联开发乌克兰黑土地晚了20—30年;在苏联的援助和帮助下,在北大荒拓荒黑土地,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开拓者;改革开放时期,北大荒创新了“大农场套家庭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体制,又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追赶者;到了今天,北大荒已经成为世界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达到了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最强、现代农业科技集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最具特色、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最优,创造了世界性的寒地低温大面积、大规模、高产、稳产优质水稻的奇迹(见专栏3),成为当今世界粮食综合产出水平的领先者,也为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36]。
|
专栏3北大荒:创新寒地低温高产稳产优质水稻的奇迹 水稻是世界最主要的农产品之一。据统计,水稻收获面积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1%,而为全球提供的热量(卡路里)约占21%。特别是处在湿润多雨的温带、亚热带、热带的亚洲,历来被称为“水稻国”,水稻为该地区提供约32%的卡路里,有的国家则高达70%。 北大荒垦区已经成为全国优质水稻主产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大荒以徐一戎为首的科技团队引进消化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并集成创新了寒地低温地区以“叶龄诊断”为核心的水稻“三化”栽培模式,实现了从育秧到收割的全过程机械化操作、工厂化管理、精准化控制,使旱作区成为水稻种植区。1991年垦区水稻播种面积突破100万亩,到2009年突破了1600万亩,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总量的3.69%,此外这一技术还外溢并带动了黑龙江农村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万亩;垦区水稻单产由535斤/亩上升为1132斤/亩,增长了1倍之多(见图3),由低于全国平均数的29%上升为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29%,相当于2007年世界平均数(564斤/亩)的2.0倍,也高于位居世界第二位的澳大利亚水稻单产(1087斤/亩)[37],是世界水稻生产的最高水平;垦区水稻产量由5.5亿斤达到了185.5亿斤,相当于1991年的33.7倍,占全国水稻生产总量的4.75%,占全省水稻产量的58.9%。垦区不仅创新了寒地低温地区种植水稻的科技创新奇迹,而且也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中唯一的大面积、高产、稳产的“水稻奇迹”[38]。 |
图3垦区与全国水稻亩产(1949-2009)
单位:斤/亩
资料来源:农垦总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