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谈北大荒之路
(本文系胡鞍钢2010-2012年间北大荒调研报告文稿。)
大荒之路(1947-2047):从落伍者到领先者
(2010年8月19日)
一、北大荒开发奇迹与世界三大黑土地开发
何谓
“北大荒”?是指中国最北部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因其寒冷和荒芜而被称之为“北大荒”。特别是三江平原,一直是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满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人称:“北大荒,真荒凉,又是狍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这是当时北大荒的真实写照 [1],也是北大荒开发“一片空白”的历史起点。所谓奇迹,是指“一个引起惊叹不已的事实,因为其原因深藏不露”[2],“一个超越人们使用各种手段的自然力而产生的后果”[3]。正是历经60多年,几代北大荒人创造了现代人类垦殖史上的“北大荒奇迹”,也是“中国农业奇迹”(即中国用世界12%的谷物生产耕地、6.5%水资源却供养了20%以上的人口)[4]的突出代表和重要贡献者。
由于世界三大黑土地带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水量十分充足,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大大高于黄土几倍甚至十倍,是地域广阔、肥力最高、最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粮食生产基地。近代人类史上有三次大规模开发,而只有两次可称为真正的开发奇迹。
第一次开发奇迹是美国。由于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岭之中,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千米。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地约有1.8亿亩,大部分是在土壤肥沃的平原,也成为美国粮食特别是玉米最大产地。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美国“西部开发”运动,大量的美国人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开垦荒地,农田的数量成倍增长,在1870~1900年的30年期间增至原来的3倍,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发展,当时就使用收割机、打谷机、割捆机以及其他各种新式机器,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5]。从那时至今已开发了150年左右,成为世界上农田规模最大、农业科技水平最高、生产能力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所谓的“美国农业奇迹”。不过这一奇迹是严重地依赖着美国政府的财政补贴维系着[6]。
第二次是前苏联开发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大平原。该河发源于俄罗斯,流经乌克兰,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部分为亚热带气候,其黑土地面积居世界首位,近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2/3,素有“苏联大粮仓”之称。因前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但是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近3亿亩耕地粮食总产量不过是3800万吨,其中玉米占了一半以上[7],远低于黑龙江的粮食产量(2009年为4353万吨,耕地面积1.8亿亩),1990~2005年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0.1%,几乎无增长[8]。此外,前苏联时期还大规模开发了西伯利亚,农业用地面积还不到全部土地面积63亿亩的1/6。据统计,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耕地面积为4.8亿亩,相当于中国耕地总面积的26%。作为世界农业资源最丰富的前苏联,却从1973年前就从最大的粮食净出口国之一变为世界最大的净进口国,每年大约进口3000万吨粮食,进口的粮食和食品原料约占每年外贸进口总额的20%[9]。从1991年之后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俄罗斯的农业经历前所未有的人为灾难,目前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已经开发的耕地大部分处于荒废状态,从开发热急剧走向衰落、衰败。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俄罗斯全国谷物生产播种面积从1990~1992年至2003~2005年减少了29.7%;同期谷物生产指数下降10个百分点,食品生产指数下降31.7个百分点,畜牧产品生产指数下降58.0个百分点[10]。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经济总量[11]、农业增加值[12]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衰退,成为农业现代化失败的例子。诚如安格斯·麦迪森所言,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农业产出要比1990年下降了42%,这种情况与中国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形成了惊人的反差[13]。这是世界最大黑土地带的大开发,却没有实现第二个农业奇迹。
第三次大开发和第二个奇迹就是始于1947年之后的中国“北大荒”开发建设,尽管它是世界三大黑土地面积最小、气候条件最寒冷、农业开发条件最恶劣、也是现代农业开发时间最晚、现代化农业基础一片空白,但是它也只用了60多年的时间,沧海桑田,荒原巨变,成为今日的“中华大粮仓”,提前实现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50亿斤的目标,成为中国最安全的粮食战略储备基地,累计生产粮豆3922亿斤,其中商品粮为3065亿斤,粮食商品率为87.2%。无论是从中国的农业历史(长达几千年)比较,还是同美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和前苏联农业开发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国际比较,能够在60多年时间做到这一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引起惊叹不已的事实”,“一个超越人们使用各种手段的自然力而产生的后果”,正是基于此,笔者称之为“北大荒奇迹”。
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举全国之力,从祖国四面八方调动各类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历经三代北大荒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独特的创新力,在世界第三大黑土地带上开拓了属于北大荒人的“北大荒之路”,对共和国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堪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先行者、示范者、领先者,正在引领和带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地区城镇化的“三化”潮流,也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业生产大国提供重要的学习基地和经验分享。
本文的主题就是“北大荒之路”,它代表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荒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将来还要成为世界一流绿色农业现代化企业集团,这就是百年(1947~2047年)的北大荒品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作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历史的学习和历史的总结,以便于来理解北大荒之路是如何起步的?是怎么形成的?北大荒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它成功的奥秘是什么?未来它走向何处?还要进一步大胆地设想:到2020年和2047年的北大荒将实现什么伟大的目标?
本文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世界三大黑土地垦殖史的国际比较视角,提出“北大荒奇迹”是继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地开发奇迹的第二个成功的开发奇迹;第二部分,说明北大荒开发的历史来源、历史记忆,从中国古代屯田开发历史来说明这一制度创新及其对中国扩大疆域、保卫国防的历史意义,还从20世纪40年代延安时期的南泥湾开发视角,历史地理解北大荒精神与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的一脉相承,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瑰宝;第三部分,从国际视角说明了世界发展中国家农业转型的阶段性及特征,又从国内视角说明了中国农业转型的过程和特征,为认识“北大荒之路”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和国内外背景;第四部分,充分运用主要经济指标,划分了分析“北大荒之路”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农业经济学特征,也从北大荒开发历史的视角,说明了它的辉煌与痛苦、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曲折,论证了它是如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荒现代企业集团的历史性转变;第五部分,对北大荒人所提出的“百年垦区梦想”及“三步走”战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建设性地提出“打造世界级绿色现代化的农业企业集团”这一核心目标以及构建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确保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及生态安全;第六部分,具体分析北大荒的各种优势;第七部分,总结与结论,我们把“北大荒之路”视为一条开拓的新路,把它总结为“北大荒品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绿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