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北大荒之路
(2011年8月21日)
一、为什么再谈北大荒之路
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是“中国之路”?其次再来认识“中国之路”与“北大荒之路”之间的关系?我把“北大荒之路”称之为“中国之路”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代表。
我对“中国之路”含义的认识反映在《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中。[53]我把它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这包括三个基本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不断增加现代化因素,即最大限度扩大生产、创造财富,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知识、科技、教育和信息要素。本质上来看,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落后者,她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包括经济追赶、教育追赶、科技追赶、信息通讯技术(ICT)追赶等。凡是发达国家具有的现代化因素,中国都必须具备,凡是他们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平,中国都必须追赶上,并成为现代化的领先者。
第二个因素是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强大、共同分享、共同富裕,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优势。这是毛泽东留下来的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只有不断地增加社会主义因素才能凝聚十几亿人民,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才能在政治上实现56个民族团结、多元一体、国家统一富强、长治久安。
第三个因素是不断增加中国文化因素,即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有重大创新,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型社会、安居乐业社会等。我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理念概括为“八个社会、一条道路(和平发展道路)”,其目的是使所有的人才发挥创造力(人尽其才)。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也不是预先就设计好的大道,而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开拓、不断变化的道路。从建国以来的历史看,至少经历了三代的发展观和发展时期: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江泽民时代;胡锦涛及以后时代。这如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软件版本”的升级换代。由于在开发和设计这一“软件版本”时,总会因为信息和知识的不确定性、不完全性、不对称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的某种不适应性、不协调性,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更新、又不断地创新,就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不断升级的“软件版本”。换言之,前一个版本是后一个版本的基础,后一个版本是对前一个版本的补丁、修正、和升级,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软件版本”的1.0版,到2.0版,再到3.0版。
什么是“北大荒之路”呢?我在2010年8月31日《国情报告》(2010年第26期)中指出:[54]
我把北大荒六十多年发展历程称之为“北大荒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举全国之力,从祖国四面八方调动各类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历经三代北大荒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独特的创新力,在世界第三大黑土地带上开拓了属于北大荒人的“北大荒之路”,对共和国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堪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先行者、示范者、领先者,正在引领和带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地区城镇化的“三化”潮流,也会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业生产大国提供重要的学习基地和经验分享。
“北大荒之路”,它代表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荒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将来还要成为世界一流绿色农业现代化企业集团,这就是百年(1947—2047年)的北大荒品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一年之后我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我认为“北大荒之路”就是“中国之路”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它反映了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在北大荒上有机结合、社会实践、不断创新:现代化要素,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农业;社会主义要素,成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强大(世界最大的农业企业集团)、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北大荒”;中国文化要素,成为独具特色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诚信、务实、创新、卓越)、“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北大荒文化精神”(开放、开拓、智慧、包容)、“北大荒文化”,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为当代人所共享,而且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为后代人所继承。
“北大荒之路”与“中国之路”一样,是一条“万里长征之路”,迄今为止它还是一条北大荒事业未竟之路,还需要我们在新的国内外背景下不断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不断理清北大荒人的未来愿景,不断明确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出更加宏大的发展目标,不断成功地实现“北大荒梦想”。
二、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
根据我们即将正式出版的《2030中国:走向共同富裕》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对21世纪上半叶的全球发展背景,即世情的主要分析结论是:
——世界经济黄金增长期;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期;
——国际经济一体化深化期;
——全球科技革命与创新竞争;
——全球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加速期;
——全球绿色革命与绿色发展;
——全球总的趋势是:大发展、大趋同、大逆转、大变革。
对中国而言,战略机遇期不只是20年,而是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我们实现2020年目标和2050年目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中国也为世界提供“中国机遇”、“中国市场”、“中国投资”、“中国援助”。[55]
从国内背景看,北大荒正在经历的“三化”(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就更有创新意义。这是基于我们另一项国情研究,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镇正规、城镇非正规、农村正规和农村非正规四元经济机构的转变。[56]中国的特殊国情使中国走出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经济社会结构演变的发展道路,它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转型阶段:一是1840—1948年从传统农业解体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漫长演变阶段;二是1949—1977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分割和强化阶段;三是1978—1991年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并逐步转向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即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四是1992年之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四元经济社会结构,即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与城镇非正规部门。这是一个不断实现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大历史转型过程和社会变迁,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转变方式,都是世界现代历史所未有过的。
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展趋势将沿着中国特有的历史逻辑演变。这包括:一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企业化、产业化;现代要素大规模投入、迅速扩散、广泛应用;农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差异化和高附加值化。二是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经营形式现代化、多样化、规范化;生产服务特色化、绿色化、高效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调整转型。三是农民工市民化:社会待遇公平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职业培训常规化;让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企业、融入社区、融入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是世界上极其特殊的国家,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转型过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求要不断增加和强化社会主义因素,诚如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健康公平、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推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农村内部一体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最终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57]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详细地说明了中国如何实现“三化”即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如何破解共同的发展难题“四农”即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并提出了清晰的发展思路,设计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由于全国各地发展条件差异甚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会有不同的创新,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效果。
这就是垦区“三化”(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的国内背景。因此垦区不仅引领和领跑黑龙江省,而且还引领和领跑全国,在创新“三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作出表率,提供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回良玉副总理建议全国农业战线的同志应该到黑龙江垦区来看看(2011年4月19—20日);这就是为什么胡锦涛总书记称垦区是全国“现代化农业的排头兵”(胡锦涛,2009年6月),我认为还是全国小城镇、小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总之,国内外总体环境越来越有利于垦区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卓越发展,未来10年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垦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它既是来之不易,必须十分珍惜,又是需要充分利用,敢有作为,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