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美比赛,如今越来越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圆梦服务”。
广东模特大赛刚落幕,冠军一出,网友立马翻出辽宁那位“五官方正、天庭饱满”的选美冠军对比。结果发现,一个赛一个“端庄大气”,连笑容弧度都透着相似的剧本感。
![]()
有人调侃:“广东和辽宁该签个互不嘲笑条约了。”可笑归笑,背后的问题却笑不出来:当比赛变成定制服务,冠军还是比出来的吗?
更讽刺的是,这事竟让人联想到一段“夜场领导训话男模”的视频。
那位小领导劈头盖脸一顿教育:“人家上厕所,你得拿纸在门口等着!不然人家花钱干嘛?”乍听荒唐,细想却毛骨悚然,这套逻辑,正在悄悄渗透进越来越多的“高雅”场合。
![]()
比如某些选美赛事。主办方收报名费、拉赞助、搞直播打赏,选手家庭砸钱包装、请导师、买流量。到了决赛夜,灯光一打,音乐一起,评委手一抬,冠军诞生。
表面看是才艺与气质的较量,实则早已暗流涌动:谁家资源多,谁家故事感人,谁家“梦想值得被成全”,谁就更容易站上C位。
![]()
于是,“评委素养”不再是专业眼光,而是“服务意识”。正如那位夜场领导所言:“人家从小有公主梦,你们是不是该帮她圆?”
这话若真被搬进选美后台,怕是没人敢反驳。毕竟,在“客户就是上帝”的逻辑下,比赛不再是竞技,而是一场付费定制的成人童话。
可问题是,童话可以虚构,现实却要买单。当公众发现冠军气质雷同、履历模板化、连获奖感言都像AI生成,信任就开始崩塌。不是大家苛刻,而是当结果可预测,过程就失去了意义。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服务型评审”正在侵蚀更多领域:校园比赛看家长背景,创业大赛拼投资人关系,甚至某些行业奖项,也成了“谁给钱多谁拿奖”的默契游戏。标准模糊了,专业让位于人情,公平让位于“体验感”。
而最受伤的,是那些真正靠实力却无资源的年轻人。他们熬夜练台步、苦学外语、省吃俭用做造型,结果输给一个“故事动人+家庭支持”的对手。不是输在能力,是输在没搞懂规则早已变了。
![]()
有人说:“比赛嘛,本来就有主观性,何必较真?”
可主观不等于随意,审美不等于无底线。真正的选美,应是多元之美的展示,而非单一模板的复制;应是勇气与自信的舞台,而非金钱与关系的秀场。
![]()
广东冠军笑容灿烂,辽宁冠军仪态端庄,她们或许都很优秀。但若优秀需要靠“被安排”才能被看见,那这场胜利,究竟是谁的荣耀?
回到夜场那段训话,“别把自己调子架得那么高!”
![]()
这话若用来敲打某些评委和主办方,倒是恰如其分。你们不是艺术的守护者,而是服务的提供者?那就请至少守住一条底线:别把比赛变成明码标价的许愿池。
否则,今天你为“圆梦”妥协一次标准,明天就会有更多人质疑:这奖杯,到底是颁给实力,还是颁给钱包?
![]()
选美不该是“高级服务员”的表演,而应是真实、多元、有生命力的绽放。否则,再多的冠军,也不过是流水线上精致的空壳。看起来光鲜,内里却早已被“服务逻辑”掏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