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4年,陈永贵批评北大荒不会种地,当地领导怒骂:他懂个屁?

0
分享至

1974年10月13日,寒风掠过黑龙江三江平原,车窗外的玉米秆被吹得东倒西歪。陈永贵裹着军大衣,探身问司机:“这就是北大荒?地净得发亮嘛!”司机憋着笑点了点头,不敢多言。

一个多月前,他刚在钓鱼台连批三天文件,憋得慌,央求组织让他下去“透口气”。北大荒军垦农场恰好报来调研申请,他二话不说就抢了这个差事。

拖拉机方阵轰鸣,几十万亩黑土地一望无垠。可在陈永贵眼中,田野虽大,精气神却缺了点味儿。踏勘第一天,他看见成堆马粪没人管,忍不住嘟囔:“好地不下肥就是跟人瞎混!”

陪同场长脸色骤变但仍强挤笑容。夜里开碰头会,几名干部低声抱怨:“人家才几亩山地,懂啥大型农垦?”菜凉了一半,场长憋不住火,猛拍桌子:“他懂个屁?几十万亩地要是全去捡马粪,收割季还干不干?”这句粗话被值班员照实记下,电话线一通,京城茶铺里顿成热梗。

陈永贵听说后没翻脸。他当过土里刨食的队长,太懂基层火气,只是始终认定“肥料加勤劳”是命根子。可惜多数人只听到“马粪”,忽略了他想强调的“责任田里别混日子”。

时针拨回1964年12月。三届人大会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台阶口叫住他,领去为毛主席祝寿。那天,他隐约察觉自己也许要离开大寨。几年后,他被推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再到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排名第七。

坐进高位,他依旧不爱困在办公室。文件批示画圈打钩,学着其他副总理的样子一抹了事。有人笑他“文化低”,他自嘲:“纸上字我不行,地里活没输过。”这股轴劲儿让同僚头疼,却让农村干部格外买账。

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农业迈到机械化与传统耕作的岔口。大型农垦区倡导“机器换人”,丘陵小县还得肩挑背扛。陈永贵想把大寨经验一锅端到全国,初衷没问题,落点却常走偏。北大荒的“马粪风波”把矛盾推到台前。

风波虽未引来处分,却促使中央重新审视“典型推广”。1976年后,政策改写成因地制宜,机械化、科学施肥、规模经营接连落地。陈永贵感觉自己被时代追上,心急,却明白这是必走之路。



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他主动请辞副总理:“我还是想在地头上说话。”众人挽留不住,他搬去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清晨五点,他照例蹲在试验田里抓一把土闻湿气。有人问他后悔吗,他摆手:“离了官,好歹还能摸到泥。”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病逝北京,终年七十二岁。讣告列出他历任职务,却没写那句“地里没粪就是跟人瞎混”。当年的北大荒场长后来调进省里,聊起旧事长叹:“老陈其实是为咱好,那时耳朵太硬。”



马粪与化肥、铁锹与联合收割机,一并写进中国农业的成长账本。陈永贵的倔劲,被北方黑土地默默收下,只留下沉闷却响亮的一声回音。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海佑讲史 incentive-icons
海佑讲史
所有过去了的,都已是历史
1075文章数 1231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