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提到西安事变,大家都知道它让国共两党结束内战、联手抗日。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双方早就悄悄联系上了,甚至已经谈到“要不要一起扛枪打鬼子”这一步。
有人一听可能觉得不可能,老蒋不是被张学良逼着才答应合作的吗?其实啊,事情没那么简单。
![]()
咱们把时间往回拉一点。1931年,日本占了东北,搞出个“伪满洲国”。尝到甜头之后,1935年他们又搞了个“华北五省自治”,想把河北、山东、山西这些地方也从中国切出去。
日本人这么嚣张,背后也有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妥协,他们和日本签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于把华北的部分主权让了出去。
这一下,老百姓不干了。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上街游行,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就是有名的“一二九运动”。那你说,老蒋真想眼睁睁看着华北丢了吗?
也不是。他脑子里一直装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可国内抗议声越来越大,他这个“领袖”要是再没点表示,位置恐怕也坐不稳了。
于是,老蒋也开始琢磨,得对日本硬气一点了。可打仗不是喊口号,当时咱们的武器、装备,跟日本根本没法比。找谁帮忙?有人提美国,可那时候美国跟日本生意做得正热,压根不想蹚这浑水。转了一圈,老蒋发现,唯一可能伸手的,只有北边的苏联。
![]()
但问题来了,苏联跟中共是一个阵营的,而老蒋之前又是“清党”又是围剿,早就和苏联闹掰了。可现在呢?两边都有点“不得不合作”的意思,苏联怕日本从东边打过来,自己西边还得防着德国;而老蒋这边,也急需有人给他撑腰。
就这样,1935年10月,老蒋悄悄见了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试探能不能签个军事互助协定。三个月后,他又派人联系中共,表达了“想和谈”的意思。
当时他提了三个条件:政治上,中共取消苏维埃政府,人员可以进南京政府;军事上,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服从指挥;至于两党关系,要么合并,要么各自独立。
听起来挺合理,对吧?中共这边也没一口回绝。教员当时正带兵东征,听说之后,对“联合抗日”表示赞成,连周恩来都准备动身去谈判了。中共还先派了潘汉年去打前站,想一步步把合作敲定。
可谁都没想到,眼看合作有戏,国民党那边突然改口了。
1936年11月,潘汉年和陈立夫在上海见面,陈立夫转达了老蒋的新条件:红军只能留三千人,师长以上干部全部出国,半年后再“酌情录用”。潘汉年一听就愣了,这哪是合作?这根本是要把共产党给吞了。
![]()
为什么老蒋变卦?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觉得红军当时被围剿得只剩一万来人,不如趁机彻底消灭;二是苏联那边态度也变了,1936年,德国和日本越走越近,苏联压力很大,他们急着让中国赶紧抗日,甚至对国民党表示“红军的事没那么重要”。
老蒋一看苏联这态度,又觉得自己兵力占优,就决定继续“剿共”。可他没想到,当时在陕北负责围剿的张学良、杨虎城,早就和中共有了联系,根本不想打自己人。
老蒋察觉之后,就想把张、杨调去福建、安徽,换自己的嫡系部队上来。这一下,逼得张学良和杨虎城下了决心,1936年12月12日,他们发动兵谏,扣住了老蒋。
这就是后来的西安事变。
回头再看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想,如果当时老蒋没有临时变卦,会不会更早实现合作?抗日局面会不会不一样?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能看到,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哪怕曾经是你死我活的对手,也可能因为一个更大的敌人而走近。而信任一旦被打破,再要重建,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