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 田晓东
杨石先是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先驱,中国元素有机化学与农药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嘉言懿行,人格魅力,赢得了南开师生的尊重和爱戴。曾在南开任教的著名学者柳无忌称赞他是“纯真的学者,正直的君子”。
曾担任南开大学校长的杨石先祖籍安徽怀宁,曾祖杨秉璋,咸丰六年进士,担任过四川学政。1897年1月28日,杨石先在杭州出生,祖父杨葆铭为他起名杨绍曾,字石先,期望孙儿绍继曾祖的功业。
1902年,杨石先的父亲杨嘉辰以候补道员身份办山东巡警总局,6岁的杨石先与弟弟继曾随母亲前往济南依父,开始读四书五经,兼习算学和地理。杨石先从小被长辈认为有念书的天分,喜欢花草;弟弟继曾顽皮,爱玩棍棒。父亲根据两个儿子的性情爱好,预测他们的未来说:“将来让绍曾学农,弟弟好动,长大学工。”
1911年春,杨石先进入清华学堂中等科就读。初入清华园,杨石先喜静不喜动。一次体育活动时间,他躲在偏僻处看书,被到操场巡视的周诒春校长发现。周校长治校,倡导“端品励学”和“德智体三育”,尤其重视体育。规定每天下午4时至5时为运动时间,在那一小时内图书馆、教室、宿舍一律锁门,学生都必须到户外操场或体育馆内去锻炼。因此,杨石先在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养成健全的人格,为一生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918年,杨石先赴美国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他发现植物学与应用化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于是次年改学应用化学学科。1922年春,他顺利取得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23年,尚差一年便可读完博士学位时,杨石先忽接母亲家书,催促回国。他只好与导师商量,将研究完成的部分权作硕士论文进行答辩,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在回国的船上,杨石先选择了私立南开大学作为自己“教育救国”的起步之地。1928年,杨石先任南开大学理学院院长。
临难不苟
七七事变后,京津局势骤然紧张,驻天津日租界海光寺的日本军营频繁调兵。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正在庐山开会,负责留守的秘书长黄钰生、理学院院长杨石先决定把大量图书和少量贵重仪器装箱转移到英租界。杨石先回忆:“28日夜(应为29日凌晨)里1点钟,海光寺的日本兵营开始向南方开炮,后来炮火离我们学校愈来愈近。当日午前从日本兵营开来了几辆小的坦克及汽车,装了若干箱煤油,开进校内,把图书馆余下的书都搬走之后,就用煤油烧了图书馆。我们当时站在马场道一座五层高楼上看,看着自己的图书馆在燃烧。14年的心血就让日帝付之一炬,这幕惨痛的情景使我永不能忘记。”29日、30日,日军接连两天对南开园进行了蹂躏,在日军轰炸的间隙,杨石先、黄钰生和教授郭屏藩三人返回学校检查各处的损失,又冒炮火离校。黄钰生从已成废墟的家中扒出了未烧着的被褥和一件衬衣;杨石先只带有背在身上的一架照相机,其他财物荡然无存。8月,杨石先与南开经济研究所方显廷结伴南下,他们化装成商人先到秦皇岛,搭上一艘挪威籍运煤船南航厦门,又自香港到广州乘火车,途经韶关和衡阳北上,抵达长沙之后立刻到设在长沙的临时大学总部的秘书处报到,参与筹组工作。1938年1月,临时大学奉令迁往昆明,并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石先代表南开和北大秦瓒、清华王明之先行入滇,勘察校址,安排迁校事宜。
联大化学系是一个大系,名家荟萃,教授有清华的黄子卿、张子高,北大的曾昭抡、钱思亮,南开的邱宗岳、杨石先等,阵容强大。在大师如云的系里,杨石先办事公正,以身作则,深孚众望。当时理学院在昆明北门外,而工学院设在城东南全蜀会馆及迤西会馆,与理学院相距约5公里。杨石先推甘就苦,担任工学院学生的普通化学课讲授,每周两次步行到工学院,从不迟到误课,受到全系乃至全校师生尊敬。长达八年,杨石先一直被推选为系主任,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化学人才。1943年10月,杨石先出任联大教务长,团结清华、北大、南开全体理科同仁,合作无间,相得益彰。
1945年,担任联大教务长的杨石先给法学会题诗一首:“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题赠,更是自励。历时八年艰难困苦,联大师生们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励精办学,创造了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
识拔人才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中的“君子有三变”,正是杨石先执教杏坛,陶甄莘莘学子的鲜明写照。
化学家、中科院院士蒋明谦曾动情地回忆他1941年考取清华第五届公费留美生,学校指定国内导师三人负责指导,其中一位就是杨石先先生。他给三位导师写信,当时只得到杨先生回信,而且是十多页的长信,对如何选择学校、导师、课程,乃至行装、旅程以及国外生活礼仪,都作了详细的指导。杨先生建议他先到规模较小的大学学习一年,那里接触导师的机会多,便于学好英文,熟悉美国大学教育风格,打好深造的基础;再到著名大学学习两年,那里著名专家教授多,学术水平高,可以开眼界,提高学业水平,了解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与主流。所以蒋明谦认为他所取得的成就与恩师的指导分不开。
1980年当选的中科院院士申泮文回忆恩师杨石先时说,在西南联大最后一年,他的课业繁重,经济状况又陷入困境,硬着头皮向杨老师汇报自己的困难,请求帮助,杨老师安慰他说:“你有困难为什么早不来找我呢?”又问他估计每个月差多少钱缺口,关心地帮他计算了一下说:“这样不是太紧张了吗?”最后杨老师给他开了一张凭条,让他每月到南开大学驻昆明办事处支取10元补助费,使他终于完成了学业。1953年,申泮文破格晋升为南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并兼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1959年,他主动要求代替患病的同事参加援建山西大学。1978年底杨石先把他二度调回南开大学,此后,申泮文为南开化学系的重振作出了贡献。
科学家吴大观回忆说,他们在联大二年级第一学期时,两个人一组做化学试验。一个小盘子,还有酒精灯、试管,旁边放着火柴盒,里面有三根火柴,做试验就用这三根火柴。做完实验,按规定要把火柴盒连同借用的仪器一起还回去。有次做完实验,他把空火柴盒随手丢到靠门的垃圾堆里。第二天下午,化学系主任杨石先把他叫到办公室,他一眼就看到了放在桌上的火柴盒,心里一怔,知道坏事了。杨先生问:“你发什么大爷脾气?”吴大观是南方人,“大爷”这两个字弄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从杨先生的态度、表情看,这“大爷”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意思,于是马上认错。杨先生真的生气了,接着说:“火柴盒怎么扔掉了?你不知道现在国家正是抗战时期?这么艰难,火柴盒来之不易,而你怎么会如此随便地就把它扔掉了?下次你再扔掉,我就停止你的化学试验。”杨石先的教诲给吴大观上了一堂深刻而难忘的课。
爱国目标
“爱国是我的目标,我为爱国之心所驱使”,是杨石先所在的清华1918级的级箴。历经磨难,杨石先不忘初心,博大深厚的爱国情怀始终是他生命的底色。
1929年,杨石先获得出国进修两年的机会,再赴美国。1931年,他获得耶鲁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并因成绩出色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学会”荣誉会员。参加他的博士论文答辩的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国维兰德教授欣赏杨石先的研究水平,邀请他到自己主持的实验室任客籍研究员一年。杨石先心系南开,感到难以践约,返国时亲至维兰德实验室参观并致歉。
1945年8月,杨石先赴美考察教育并为南开大学物色理学院各系教师,在印第安纳大学做访问教授兼研究员。1947年,他完成《中国抗疟植物鉴定》学术论文,因成绩显著被选为美国“化学荣誉学会”会员。本年底,当他准备回国之际,该校研究院院长以中国正在打仗为由挽留,他婉言谢绝,毅然回到祖国服务。杨石先是南开复原重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于1948年4月代理南开大学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化学系也迎来发展的契机。1956年,杨石先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制定我国“十二年科技规划”会议,其在会上作《化学科学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的报告。会议结束后,他听从周总理建议,放弃了研究几十年的药物化学,改作农业化学的研究,接受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农药研制任务。1958年,毛泽东主席到南开大学视察,参观了杨石先带领师生们办起的“敌百虫”“马拉硫磷”两个农药车间,给予了很高评价。1962年,杨石先出席全国科学规划会议,被推荐任国家科委化学专业组组长和植保、农药、药械专业组副组长。他接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化学科研机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着重从事农药化学研发,填补了我国化学学科中的多项空白。杨石先带领科研人员,经过数以百计的试验,研制出磷32、磷47、灭锈1号和除草剂1号四种农药,缓解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农药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水稻产区发生白叶枯病,造成严重减产。杨石先和助手们在不完整的实验室里,经一年苦干,终于研制出防止白叶枯病的新农药——枯叶净。攻克白叶枯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严峻的粮食生产形势。杨石先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如何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树立了典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