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那瓶油,很多人从来没多看一眼,觉得能炒菜、没异味、色泽还行,就一直用下去。但最近一些食品检测报告出来后,不少家庭开始慌了,家里的油是不是也中招了?
原本是想吃得安全,结果可能每天都在无声地摄入致癌物质。这种事听着挺吓人,但其实一点都不夸张。一些看起来挺“天然”的油,其实比你想象得更危险。
现在有不少人喜欢自己榨油,觉得没有添加剂,用着更安心。有些地方还会流行去农村亲戚家拿一罐自榨菜籽油,或者买那种打着“纯天然”的家庭作坊花生油。
![]()
看上去颜色黄亮,有点香味,像是小时候吃过的“原味”,但这些未经工业精炼的家庭自榨油,风险并不低。
这种油在榨制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温控管理,也没有脱胶、脱酸、脱色等处理步骤,里面很可能残留黄曲霉素、苯并芘等高风险污染物。
特别是原材料如果储存不当,比如发霉的花生、霉变的菜籽,再怎么榨出来都掩盖不了其中的毒素。黄曲霉素是一类已知的强致癌物,摄入量即使不高,只要长期存在,就可能对肝脏造成慢性伤害。
![]()
一些地方还喜欢用土法榨油,用大铁锅炒制原料,这样出来的油虽然味道重,但也更容易产生苯并芘。这种东西是国际上公认的致癌物,主要出现在高温烘炒、碳化物中。
用这种油长期炒菜,相当于每天摄入一点毒性物质,慢慢积累起来就是慢性中毒。
再说一种大家经常买的油——散装油。在菜市场、批发市场这种地方,常常能看到大桶油,里面插着个塑料管,一抽一灌,价格还特别便宜。大多数人就是冲着“便宜实惠”买的,想着吃油没必要那么讲究。
![]()
但问题是,这种没有品牌、没有标识、没日期来源的油,几乎没有质量保障。里面到底是啥谁都说不清,有没有经过正规处理、有没有掺假、是不是回收油、有没有储存污染,没人管,也没检测。
有机构抽查发现,部分散装油中酸价、过氧化值严重超标,说明油脂已经氧化变质。在常温下氧化后的植物油,会产生一些有毒分解产物,比如醛类、酮类。
这些化合物会刺激胃肠道,还会影响肝肾代谢,长期食用可能增加癌变风险。更别说有些商家为延长保质期,还可能加入非法添加物,比如抗氧化剂、色素掩盖油的颜色变化。这些成分累积在体内,潜在伤害比你想象得还要大。
![]()
还有一种情况更普遍,就是储存过久的油。家里买了一桶大豆油,想着慢慢用,结果半年过去才用了一半。这类陈年油即使一开始是合格产品,但长期暴露在光照、空气中,会持续氧化、分解。
表面看不出变化,但其实内部的脂肪酸已经发生改变,产生大量氧化产物。这类氧化脂质一旦摄入,会在体内诱导自由基反应,破坏细胞膜,加速衰老甚至诱发突变。
一些人还喜欢把炒过菜的油倒回油瓶,下次接着用,觉得不浪费。重复加热的油,含有大量热裂解产物,尤其是在高温状态下反复使用,会形成多种致突变物质。
![]()
这类“地沟油”问题曾经引发全民恐慌,其实在家庭层面,这类行为也不少见。油本来就是易变质的消耗品,用太久、存太久、重复加热,都是在给健康埋雷。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分不清“变质油”的味道。一些油明明已经开始酸败了,还以为是“原料不一样”,继续炒菜吃。
还有人觉得油颜色深就是“更纯正”,不管它是不是已经放了一年多,开封后吸附了厨房的水汽、空气里的灰尘和细菌。这些意识上的漏洞才是问题的根源。
![]()
从医学角度来看,油脂变质主要受温度、光照、空气中氧气影响。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越容易发生氧化。
所以像花生油、大豆油这类常见植物油,本来就需要避光、密封、低温保存。如果储存条件不好,开封一两个月后就可能开始降解,不及时更换就成了健康负担。
饮食致癌的因素有很多,但长期摄入有毒物质是一个明确途径。黄曲霉素、苯并芘、氧化脂肪酸都被列入高风险致癌因子。
![]()
食用油作为每天都用的烹饪原料,危险就在不知不觉间积累。大多数家庭都没有检测设备,判断一瓶油安不安全只能靠“经验”。但这种经验往往并不靠谱,有时候是对气味的误判,有时候是对颜色的错误认知。
一个瓶子没标签、没有生产日期、没有保质期,哪怕它闻着还行,也不代表它没问题。在生活中,要想彻底避开这些风险,其实也不难。
关键在于认清哪些是“风险油”,尤其是没有加工工艺保障的、没有品牌信息的、储存不当的,都不能再当成普通油来使用。不管油看起来多香、多“自然”,只要失去了安全性,营养价值就不成立了。
参考文献: [1]黄曲霉素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32(6):417-421. [2]植物油中苯并芘污染现状与控制技术[J].中国油脂,2023,48(11):55-59. [3]散装食用油质量安全隐患分析[J].食品科学,2024,45(5):150-155. [4]食用油脂氧化产物对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25,40(4):89-95. [5]家庭食用油使用行为与慢性病关联性研究[J].中国健康营养,2025,35(2):13-18. [6]日常膳食脂肪摄入与肿瘤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10):932-93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