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一直觉得,自己亲手做的豆浆既营养又健康。每个清晨,她都会为年近三十的儿子小李打好一杯浓香豆浆,成了家里的“健康早餐标配”。母子俩相伴一日三餐,生活虽平凡却温馨。
但就在今年体检季,母子俩接连被查出早期肝癌,这个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所有的安稳。身边的亲友都难以置信:“自制豆浆还能出问题?”甚至有邻居好心提醒,“是不是哪里出错了?”
外界议论声四起,王阿姨自己也一脸茫然:“每天亲手做的,怎么会害了我们?”
![]()
其实,像王阿姨母子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在公众认知中,自制豆浆=安全健康似乎已成共识。
但医生却提醒,关于豆浆的这些“常识”越普及,越容易让人掉以轻心——有3个细节被大多数人忽略,甚至可能悄悄危害健康!究竟怎么回事?这3个要点该如何避开?一起来看看背后的科学真相。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动手做,健康水平就比市售饮品高。我国营养学会数据显示,超过72%的家庭每周至少喝一次自制豆浆,其中中老年人占大多数。
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原料可控、添加剂少,二是“新鲜现做”口感好。
但权威医院消化肿瘤门诊统计发现,接诊的相关肝肿瘤患者中,2022年有15.4%的发病与长期饮用未煮熟豆浆有关。
![]()
这不是个例。豆浆如果未充分加热,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极具破坏力的“黄曲霉毒素”,而黄曲霉毒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强致癌物。
在受潮、存放不当或霉变的大豆中,这种毒素容易滋生,即便高温下也很难完全去除。
更有实验发现,黄曲霉毒素在豆浆加热至100℃时仍有部分残留,需持续沸腾3-5分钟才可有效降低活性。
如果图省事,煮到“刚微开冒泡”就停火,实际温度可能只有80℃左右,70%的毒素仍残留。而不少老人的豆浆机“一键加热功能”,有时并无法确保每次都足够沸腾。
![]()
除了毒素风险,生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还会引发腹泻、腹胀甚至慢性肠炎症,长期饮用可能对肠道健康构成威胁。
弯路在于“安全”二字让人盲目自信。殊不知,厨房的微小疏忽,有时真会带来不可逆的损失。
饮食习惯本没有错,但方法不对却埋下隐患。坚持喝自制豆浆的人,如果忽视以下3个要点,长远看身体恐出现这些风险:
未煮沸彻底,毒素难以去除。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数据,黄曲霉毒素B1的耐热温度高达280℃。
![]()
普通加热仅能消除部分,需持续沸腾至少3-5分钟才相对安全。许多家庭煮豆浆只到略沸,“怕溢出”就关火,这样残余毒素极易被人体摄入。
长期低剂量摄入黄曲霉毒素,被证实可提高肝癌、胆管癌等风险26.7%。
原料豆保存不当,霉变隐患大。有些家庭贪图省事将一大袋黄豆久存,殊不知潮湿、温暖的柜子,正是黄曲霉的温床。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显示,有5%市售干黄豆样本检出霉菌超标,一旦用来直接磨浆,这些毒素几乎无法被彻底清除。
![]()
即使没有立即表现症状,慢性摄入会对肝脏细胞造成不可逆损伤。
盲信网传“偏方”,低盐无糖≠更健康。不少中老年人热衷于“无盐无糖”“豆浆加中药材”等时兴饮法。
一些食材在未充分煮熟下加入,可能产生新的有害反应(如生山药、未煮透的中药杂粮杂豆),不仅降低肠胃耐受力,反而增加代谢负担。
只有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发挥豆浆的营养优势,否则潜在风险暗藏无形。
调查发现,47.5%受访中老年人未能准确掌握自制豆浆的安全标准,而其中长期饮用不规范豆浆者,肝肾功能下降的概率比规范人群高出18%。
![]()
面对豆浆“安全隐患”,最重要的不是恐慌,而是掌握正确的安全饮用方法。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及家中常做豆浆的读者,不妨从这三个细节入手,自查自省。
严控原料存放,选新鲜干燥黄豆。优先选购正规渠道、新近加工、无杂质、无霉味的黄豆。
黄豆应单独密封保存,干燥通风避免返潮。不要随意囤积,豆子一旦发现表面发黑、发霉、闻到异味,要果断丢弃。
喝前确认煮沸3分钟以上。使用豆浆机时,建议“双保险”:程序结束后再放到明火上小煮3-5分钟,待其彻底滚沸。
![]()
人工煮豆浆,在起泡沸腾后耐心续煮,别心疼那几分钟。“怕溢出”可先拿勺轻轻搅拌后留火。确保100℃持续沸腾,才能大幅降低致癌物残留。
适度补充其他食材,勿迷信“单方养生”。豆浆虽营养,但不应成为唯一早餐。搭配燕麦、全麦面包、鸡蛋增加多样性,避免因片面追求“极简饮食”而失衡营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