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高价刚需背后的焦虑与狂欢
现在谁家添了宝宝,奶粉罐能堆成小山,三四百一罐眼睛不眨就买。
可谁还记得,这东西曾是"洋大人"的专属,更没人想过——当年靠米汤活命的中国宝宝,如今咋被奶粉"绑架"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香港海关拦下的行李箱里,一半装着奶粉;
现在家长蹲守进口超市,盯着"保税仓直发"的物流信息——他们用钱包投的"安全感"票,真能换来安心吗?
![]()
民国洋奶粉的高端化开端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从百年前说起。
过去的中国,母乳是天经地义的婴儿口粮,母亲没奶水了,才用米汤、本土牛奶凑活,可本土牛奶蛋白质低,根本当不了主食。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顺着通商口岸进来,先在上海圈地建养牛场,1930年代光上海就有几十家,巴氏杀菌、冷藏技术跟着传开,牛奶能存得久了,奶粉也跟着成了“稀罕物”——那会儿只有穿西装的富人家才买得起,玻璃奶瓶配银勺子,普通人家连见都没见过。
奶粉广告页页印着“西洋科学配方”“营养赛过母乳”,甚至扯到“强国强种”——说喝了洋奶粉的孩子能长高长壮,将来好当兵打胜仗。
可这“洋玩意”火了没多久,上海街头就冒出了本土奶粉铺子。
![]()
国产奶粉的探索与外资回归
上世纪初上海街头,穿旗袍的新派女性掀起“反束胸运动”,不知咋就跑偏成“不要哺乳”的时髦——嫌当众喂奶“不雅”,嫌耽误上班“落后”。
本土奶粉商瞅准空子,上海惠民奶粉、旭之牛奶公司赶紧推出平价奶粉,广告上印着“新时代母亲的选择”,把喂奶粉说成“进步女性标配”,硬是把这东西从“救命粮”炒成了“时尚标签”。
![]()
1949年后洋奶粉厂全撤了,国家要养活嗷嗷待哺的娃娃,上海光明奶粉厂带着技术员关起门研究,用东北大米、黄豆磨粉,1954年捣鼓出“5410代乳粉”——听着像代号,其实就是拿粮食凑数,口感糙得很,冲开有股豆腥味,可那会儿没别的选,能让孩子不饿肚子就谢天谢地了。
八十年代国门一开,那些撤走的洋牌子又回来了,货架上“雀巢”“惠氏”的铁罐子亮闪闪,价格比国产贵一倍,照样有人抢。
本土厂子也醒过神,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跟着扩产,电视里开始播奶粉广告,“宝宝聪明妈妈放心”的顺口溜听得人耳朵起茧,奶粉这东西,才算真正从大城市的百货柜台,钻进了小县城的供销社。
![]()
2008信任崩塌限奶令抢购潮
可谁也没想到,2008年一把火,把刚热乎没几年的国产奶粉信任烧了个精光——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全国多少孩子查出肾结石,家长抱着化验单在奶粉厂门口哭,电视里滚动播放不合格品牌名单,超市里国产奶粉货架一夜间空了大半。
![]()
这下子没人敢买国货了,香港成了救命稻草,拖家带口去扫货,海关拦下的行李箱,一半塞着奶粉罐,连药房小老板都开始限购。
2013年香港干脆出了“限奶令”,每人最多带两罐,可照样挡不住——那会儿超市货架上进口奶粉标签天天换,今天涨50明天加100,家长照样扛着纸箱排队,好像晚一步孩子就没奶喝。
国内厂子也赶紧换包装,印上“进口奶源”“乳铁蛋白”,价格跟着往上涨,好像罐子里装的不是奶粉,是孩子的命根子。
![]()
资本推手的溢价套路
可很少有人算过账:一罐800克的奶粉,原材料加上加工费,成本撑死了90块,到了超市货架上却敢标三四百。
国内奶牛数量本就少,饲料还得靠进口,牧场老板算下来,挤一斤奶的成本比国外贵一半。
到了销售端更离谱,经销商加一层价,母婴店导购推一罐能拿几十块提成,连快递盒上贴的推广二维码都要分杯羹,厂家毛利轻轻松松超过200%。
电视里天天播“新配方升级”,其实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小改动,今天多加毫克DHA,明天添点益生菌,包装一换就敢多卖100块。
家长盯着成分表研究半天,根本不知道罐子里的东西和去年没差多少。
![]()
被塑造的刚需使用率与观念扭曲
婴儿奶粉这东西,本来是给实在没奶水的妈妈救急用的,顶天了也就8%的母婴人群需要。
可现在呢?79%的中国妈妈给孩子喂奶粉,89%的中产家庭更是离了奶粉活不了——好像不买几罐进口的,当妈的就对不起孩子。
这股风气是怎么吹起来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奶粉厂家就盯着医院产房了——要么偷偷塞钱给医生,要么让推销员穿白大褂装护士,抱着奶粉罐跟新妈妈说“母乳营养不够”“奶粉配方更科学”。
![]()
电视广告更是天天放,画面里胖娃娃抱着奶瓶笑,旁白说“聪明宝宝都喝这个”,听多了谁不迷糊?
他们还把奶粉和“身份”绑在一起,进口罐装上印着洋文,价格翻几番,反而成了“好妈妈”的证明——好像舍得买贵的,才叫对孩子上心。
更有人被带偏了,觉得当众喂奶“老土”,坚持哺乳“太麻烦”,不喂奶粉反倒成了“跟不上潮流”。
就这么着,本来是“备胎”的奶粉,硬生生被炒成了“刚需”,哪怕欧美超市里卖一百的同款,运到国内标价三百,照样有人抢着买单。
![]()
高价难安心品质是根本
母婴店里导购喊着“新配方升级”“最后三罐特价”,家长群里有人晒“海淘奶粉开箱视频”配文“为了娃,贵点值”。
中国奶粉从“洋玩意”到“刚需”,是信任崩塌后资本趁虚而入的狂欢,用“高端”包装焦虑,用“配方”收割钱包,把8%真实需求炒成79%“非买不可”。
家长盯着奶粉罐上的“乳铁蛋白”“益生菌”研究半天,像在看救命药方,却没想过这些字眼值不值多花的两百块。
厂家把牧场照片印满包装,说自己的奶来自“黄金奶源带”,可谁知道运输链上有没有猫腻。
其实高价不等于安心,罐子里的营养成分表再复杂,不如牧场里干净的牛、车间里严格的管。
给孩子的“安全感”不该标价,厂家该记着奶粉是“救命粮”,不是“摇钱树”;家长也该少点焦虑,母乳够就喂母乳,奶粉选就选实在的,别让钱包替焦虑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