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越过秦岭余脉,洒向西安城南的大雁塔,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南大门内外,早已被一片铺天盖地的金色唤醒。2025 年 11 月 18 日,这座镶嵌在古都核心区的遗址公园,正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 —— 上百棵三十年树龄的银杏树集体 “换装”,金黄的叶片在微风中簌簌作响,将天空切割成细碎的金箔,也把大雁塔的剪影晕染成一幅流动的油画。从地铁口涌出的市民游客、举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推着婴儿车的家庭…… 不同身份的人们因这片金色汇聚,在历史的肌理上,书写着属于当下的城市温情。
![]()
这座让全城为之倾倒的公园,有着不为人知的厚重过往。它的脚下,是唐代大慈恩寺的西塔院遗址,这片见证了玄奘译经、雁塔题名的土地,曾是隋唐长安城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公元 624 年,太子李治为追悼母亲文德皇后营建大慈恩寺,彼时的寺院规模宏大,占地 342 亩,是现存寺院面积的 7 倍,“穷班垂巧艺,尽衡霍良木” 的记载,足以想见当年的壮丽景象。
![]()
高僧玄奘受朝廷圣命担任首任上座主持,在此翻译佛经十余年,亲手督造大雁塔以保存经像舍利,这里也成为汉传佛教法相宗的发源地。岁月流转,寺院在战乱中屡毁屡建,唯有大雁塔巍然屹立,而如今的公园区域,便是 1988 年由日本船桥市与西安结为友好城市后出资修建的 “春晓园”,2007 年经曲江新区管委会重新定位改造,正式更名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成为西安首个以遗址保护为主题的文化公园。
![]()
漫步园区,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动在此完美交融。公园采用 “天人合一” 的设计理念,以山水构架重现唐代园林意境,禅意空间与野趣茶庭相映成趣。沿中轴线铺开的 200 米银杏长廊,是秋日最核心的景观带,树干粗壮的银杏树排列整齐,枝繁叶茂,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叶片,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踩上去沙沙作响,仿佛在与千年历史对话。
![]()
园区西侧的遗址展示区,玻璃罩下的唐代柱础静静陈列,旁边几株柿子树挂满橙红的果实,偶尔有熟透的果子掉落,砸在玻璃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惊起几只栖息的飞鸟,为静谧的遗址增添了几分生机。小河穿园而过,仿古石拱桥横跨其上,清澈的河水中,锦鲤悠然游弋,银杏叶的倒影与远处的大雁塔影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是自然的馈赠还是历史的回响。
![]()
“不用抢票、免费开放、地铁直达”,这三个标签让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在西安众多赏秋景点中脱颖而出。相较于古观音禅寺那棵需提前七天抢票、每日限流的李世民手植银杏,这里的金色盛宴显得格外亲民。地铁 3 号线或 4 号线到大雁塔站 C 口出站,向南步行两百米便能抵达公园东门,无需身份证,没有入园门槛,保安大叔只会温和地提醒游客 “别摇树干”。
![]()
这种无门槛的开放姿态,让公园成为真正的城市公共空间 —— 月薪三千的上班族与月薪三万的企业高管可能站在同一棵银杏树下拍照,穿汉服的姑娘与卖糖葫芦的大叔共享同一片金色光影,带娃的父母和拄拐的老人在长廊里各自享受惬意时光。
![]()
保洁人员的工作准则里,“留叶保景” 是不成文的规定,人行道的落叶及时清理保障通行,而草地上的落叶则任其堆积,形成天然的金色地毯,领导甚至玩笑式地规定 “扫一片扣十块”,正是这份对自然景观的尊重,让公园的秋意更显纯粹。
![]()
在这片金色的海洋里,每个角落都在上演着动人的故事。早上七点的公园,是摄影爱好者的专属时间,斜射的阳光让银杏叶变得透亮,地面像铺了层碎金,八角亭东侧的 “歪脖子树” 下,早已架起一排排相机,大家默契地排队等候,只为捕捉塔尖与银杏同框的绝美瞬间。
![]()
一位退休摄影师老李告诉记者,他连续五年秋天来这里打卡,“不同时辰的光线有不同的味道,清晨的透亮、正午的浓烈、傍晚的温润,每次都能拍出不一样的感觉”。下午四点半以后,旅行团陆续撤离,夕阳为银杏叶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此时的公园更显静谧,不少市民带着家人前来散步,孩子们在落叶堆里打滚嬉戏,长辈们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偶尔有银杏叶飘落,落在肩头、落在发间,成为最温柔的点缀。
![]()
拄拐的张老太太每天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东边长廊,她的包里总是装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年银杏变黄的日期。“年轻时我在附近的工厂上班,午休时经常来这边买包子,顺路看看大雁塔,” 老太太摩挲着笔记本上的字迹,眼神里满是怀念,“现在搬到北郊住了,但每年银杏黄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待一个月,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看着我变老,银杏叶黄了又落,就像我的日子,平淡却踏实。”
![]()
在汉服租赁摊位前,刚大学毕业的小王正帮女朋友整理裙摆,他们特意从外地来西安旅游,“早就听说这里的银杏和大雁塔同框超美,特意租了汉服来拍照,感觉一下子穿越回了大唐”。而在公园深处的禅茶庭院,几位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泡上一壶热茶,伴着银杏落叶的沙沙声谈天说地,“平时工作太忙了,来这里坐一坐,感觉整个人都慢下来了”。
![]()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秋日盛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景观意义,成为西安这座古都的文化符号与城市名片。作为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周边的大慈恩寺、大唐不夜城、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景点形成联动,构成了曲江历史文化景观集群。
![]()
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园银杏季的游客人数逐年攀升,2023 年已达到 28 万人次,较往年翻了一番多,不少游客专程为银杏而来,逛完公园后再顺路游览周边景点,带动了区域文旅经济的发展。公园内的文创市集上,银杏叶书签、唐诗碑刻主题笔记本等特色产品备受青睐,日销售额曾突破 5 万元,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巧妙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带走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
![]()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座公园的火爆,折射出当代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迫切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找到一处能够放慢脚步、亲近自然、感受历史的角落,而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
它没有过度商业化的痕迹,保持着开放式公园的纯粹与包容;它没有刻意雕琢的景观,却在自然与历史的碰撞中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赏秋的打卡地,更是市民日常休闲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自然不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日常陪伴。
![]()
夕阳西下,最后一抹余晖洒在银杏树上,为这片金色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公园里的游客渐渐散去,只留下满地金黄与远处大雁塔的剪影,静谧而安详。
![]()
从唐代的佛教圣地到如今的城市公园,从译经讲学的静谧之地到市民狂欢的公共空间,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变迁,正是西安这座城市包容与生长的缩影。它用一片银杏的金黄,串联起千年的历史与当下的生活,让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金色的光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与慰藉。
![]()
或许,这就是西安秋天最动人的密码 —— 不是刻意营造的网红景观,不是过度包装的文旅项目,而是历史与自然的真诚相拥,是城市与市民的双向奔赴。当千年遗址遇见满城金黄,当厚重历史碰撞烟火人间,便成就了这座古都最温暖的底色。
![]()
而这片每年如期而至的金色,也在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去感受季节的流转,去触摸历史的温度,去珍惜身边那些触手可及的美好。明年秋天,当银杏再次染黄大雁塔,相信这里依然会汇聚起无数热爱生活的人们,继续书写着属于西安的秋日故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