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老周端着饭碗,边嗑瓜子边和儿子说起老同事老王的事。老王不过比他大三岁,今年才60出头,之前每年体检不见异常,结果一查竟是肝癌晚期。
人还没等上春天的桃花开,就走了。“怎么会呢?不都一直没事吗?”老周满脸疑惑,家里人也一阵后怕。
![]()
其实,类似老王的故事在中国发生得太多,中国肝癌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据《全球癌症统计2022》数据显示,全球肝癌新发病例中,有近一半发生在中国。这是危言耸听吗?恰恰不是!
在许多家庭的日常餐桌上,其实隐伏着肝癌高发的“导火索”。很多人只是因为长期食用某类食物而不自知,等到身体出现警告时,往往为时已晚。
你家餐桌上,是不是也常常有这3种食物?你一定想不到,它们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肝脏。接下来的内容,请千万耐心看完,第2种更是“吃出来的肝癌高危环节”,很多人根本没当回事。
到底是哪3种食物?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健康风险?普通人能否有效规避?让我们一探究竟。
![]()
“餐桌上3种常见食物”,到底好不好?专家有话说
很多中老年人依赖的餐桌习惯,比如腌制品、剩饭剩菜、发霉食物,其实暗藏极大隐患。权威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达410,000例,居全球首位。肝癌的诱因除了病毒性肝炎,还和我们每日饮食息息相关。
腌制、发酵类食物(如咸菜、腊肉)在制作和储存过程中容易滋生亚硝胺,这是一种公认的强致癌物。
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亚硝胺列为“一类致癌物”,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多个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长期高摄入腌制食品的人群,其肝癌发病风险较常人高出30%~50%。
![]()
剩菜反复加热易滋生黄曲霉毒素,尤其大米、玉米等主食,若在潮湿环境储存超过24小时,黄曲霉毒素含量会显著升高。黄曲霉毒素B1被公认为自然界最强的肝脏致癌物之一,仅1毫克就可致癌。
201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南方肝癌高发区,居民食用含黄曲霉毒素的食物的比例显著高于肝癌低发区。
还有一些发霉花生、坚果,只要带有霉味,就可能藏有高浓度黄曲霉毒素。误以为“切掉霉斑就安全”是大错特错:黄曲霉毒素早已在食物内部广泛渗透,高温加热也无法彻底破坏其活性。
“坚持这些餐桌习惯”,三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这3种变化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明知有“毒”的食物就安全。其实,肝脏是一个“哑巴器官”,早期病变往往毫无症状,危险正在不知不觉间积累。
长期吃腌制品、剩饭剩菜,肝细胞慢性损伤。最新的《中国肝癌防治规划》强调,亚硝胺和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细胞代谢障碍,DNA受损修复能力下降。肝功能慢性“磨损”,患者多数早期无痛感,等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
![]()
亚硝胺和黄曲霉毒素可诱发肝细胞异常增生。一项针对3万名南方居民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摄入高亚硝胺组的肝癌发病率为8年内5.7%,比对照组高出2.3倍。这两个魔鬼分子在体内可“联手作案”,反复刺激肝脏细胞突变,诱发肿瘤形成。
![]()
免疫力下降,自身修复防线被侵蚀。慢性黄曲霉毒素暴露,不仅伤害肝脏,还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针对异常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大打折扣。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食用腌制食品人群肝脏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升高概率约高24.3%。
令人痛惜的是,身边很多人还在重复这样的饮食错误。觉得“偶尔吃一口没事”,却没算过“日积月累”的总量。
建议这样做,三招帮助家人远离肝癌
专家提醒,肝癌防控,餐桌“断根”从这三步走起。
严控腌制、熏制、发酵类食品的摄入频率。每周不超过一次为宜,建议多以新鲜蔬果代替。特别是家里有肝病史人群,咸菜、腊肉、腌鱼等应当尽量少吃或不吃。
![]()
剩饭剩菜“不过夜”,发霉坚果立刻丢弃。每顿饭量要合理,不贪多不浪费。剩下主食、熟菜要密封储存,24小时内食用,切勿反复加热;闻到霉味、发苦、颜色异常,直接扔掉,绝不心疼。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定期体检关注肝功能。多用蒸煮、炖、凉拌等少油、少盐的方式替代高温油炸、烟熏。“三新鲜”:新鲜食材、新鲜烹饪、新鲜入嘴。建议高危人群每年检测肝脏B超和甲胎蛋白(AFP),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