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O+Y方案引领免疫新纪元,拓展晚期HCC治疗边界!
肝细胞癌(HCC)作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第4位和第2位[1],对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存在远处转移,导致治疗选择十分有限。近年来,免疫联合治疗模式已成为晚期肝癌综合治疗的核心策略。今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O+Y)方案用于不可切除或晚期HC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标志着国内首个双免联合方案正式落地,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遇。
本期将为大家介绍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江枝教授带来的O+Y方案在晚期HCC一线治疗中的经典案例,深入探索双免联合策略在晚期HCC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与临床价值,为HCC患者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科学依据。
病例介绍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男性,53岁。
主诉:体检发现肝占位1周。
既往史:发现乙肝阳性30余年,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3年。
家族史:奶奶因“肝硬化”去世。
查体: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2025年6月22日):AFP 1485 ng/ml,PIVKA 113 mAU/L。
HBV-DNA(2025年6月22日):5.32×10^2 IU/ml。
■影像学检查
上腹部CT平扫+增强(2025年6月11日):1、肝右叶下段稍低密度肿块,考虑肝癌;2、腹膜后多枚肿大淋巴结;3、双肺多发实性结节,考虑转移瘤;4、肝硬化。
PET-CT(2025年6月13日):1、肝Ⅵ段占位,糖代谢异常活跃,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HCC可能性大;2、双肺多发实性结节,大部分糖代谢活跃,考虑转移瘤;3、左侧颈根部、降主动脉旁、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糖代谢活跃,考虑转移。
上腹部MRI平扫+增强(2025年6月19日):1、肝S6段占位,大小6.3*4.3cm,考虑恶性肿瘤(MT);2、肝内多发小结节,转移瘤待排除;3、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大者4.1*2.6cm,考虑转移;4、肝硬化。
![]()
图1 上腹部MRI平扫+增强(2025年6月19日)
肺部CT(2025年6月19日):双肺多发结节,大者2.0*1.5cm,考虑转移瘤。
![]()
图2 肺部CT(2025年6月19日)
■临床诊断
1.原发性肝癌,伴肺、淋巴结多发转移(CNLC Ⅲb期);2. 乙型肝炎肝硬化;3. 肝功能:Child-Pugh A级。
■治疗方案
予以纳武利尤单抗(O)1mg/kg+伊匹木单抗(Y)3mg/kg,Q3W,共4个周期;序贯纳武利尤单抗480 mg,Q4W。
■4周期后疗效评估
肿瘤标志物(2025年8月25日):AFP由1485 ng/ml降至21 ng/ml,PIVKA由113 mAU/L降至24 mAU/L。
![]()
图3 肿瘤标志物变化示意图
影像学检查(2025年8月25日):肝S6段占位,最大径3.2cm;腹膜后淋巴结,最大径2.0cm;肺结节1,最大径1.3cm;肺结节2,最大径1.2cm。
![]()
图4 上腹部MRI平扫+增强(2025年8月25日)
![]()
图5 肺部CT(2025年8月25日)
疗效评估(mRESIT)为疾病部分缓解(PR)。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患者出现轻中度不良反应,包括乏力、食欲减退表现,皮疹、免疫性肺炎,经对症及激素治疗后得到良好控制。
病例总结
本例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且有肝硬化家族史,初诊为晚期肝癌(CNLC Ⅲb期),伴双肺、淋巴结多发转移,肝功能Child-Pugh A级。采用一线纳武利尤单抗(O)+伊匹木单抗(Y)双免方案治疗4周期后复查:患者肿瘤标志物显著下降,AFP由1485 ng/ml降至21 ng/ml,PIVKA由113 mAU/L降至24 mAU/L;影像学结果显示肝S6段占位、腹膜后淋巴结及肺结节均较前缩小;mRECIST标准评估为PR。
专家点评
陈燕凌教授:
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丰富的血管网络和大量的血流灌注。这一解剖学特点使得肝癌细胞极易通过门静脉系统发生转移。除此之外,肝癌还可发生淋巴转移、种植转移、胆管转移以及邻近器官直接侵犯[2]。通过上述转移途径,肝癌的转移又可分为肝内转移和肝外转移。其中,14.0%~36.7%的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出现肝外转移[3],即使是已经顺利完成手术的早期肝癌患者,手术后仍可能发生肝外转移。肺是最常见的肝外转移部位,约占所有肝外转移的38.4%~48.4%[4],其次是骨转移、淋巴结转移和腹腔转移等。转移性肝癌不仅治疗难度大,且患者生存期有限,整体预后不容乐观。
本例患者既往有HBV感染史,影像学提示双肺、淋巴结多发转移,肿瘤分期为CNLC Ⅲb期。对于晚期且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系统性抗肿瘤治疗是首选策略,免疫联合治疗已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的主流治疗手段。CheckMate 9DW研究[5, 6]作为全球目前唯一以仑伐替尼为主要对照获得阳性结果的肝癌III期临床研究,评估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O+Y方案)在晚期HC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证明O+Y联合方案可实现快速、强效缩瘤:中位缓解时间(mTTR)仅2.2个月,客观缓解率(ORR)达36%,在靶病灶可评估的患者中,有37%的患者靶病灶缩小一半以上,显著降低肿瘤负荷,创造了更多后续治疗的机会。基于此,《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O+Y)方案纳为肝功能Child-Pugh A级或较好的B级晚期HCC的一线诊疗选择(Ⅰ级推荐,ⅠA类证据)[7]。
本例患者经O+Y方案治疗4个周期后复查,患者肿瘤标志物AFP、PIVKA显著下降,影像学结果显示肝S6段占位、腹膜后淋巴结及肺结节均较前明显缩小,疗效评估为PR。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O+Y双免联合疗法的快速起效优势和强效缩瘤能力,可在短期内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延缓疾病进展,为患者后续进一步的综合治疗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在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佳,不良反应可控,体现该治疗方案整体安全性良好。值得一提的是,O+Y方案已于国内正式获得批准,用于不可切除或晚期HCC患者一线治疗,标志着我国肝癌治疗领域中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再度取得关键性突破。
截至目前,该患者仍在接受O+Y方案治疗,并积极接受定期随访。CheckMate 9DW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O+Y方案的中位总生存期(OS)接近两年,3年OS率约4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30.4个月,是对照组的近3倍。这些数据表明,O+Y方案不仅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能通过持久缓解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展现出强大的“长拖尾效应”。期待该患者能继续从O+Y双免方案获益,实现更长期的疾病控制与生存改善。展望未来,随着O+Y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与经验积累,以多学科协作(MDT)为基础的全程化管理,是充分发挥O+Y方案潜力的关键。通过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和精细化的不良反应管理,有望持续提升晚期肝癌患者的整体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推动我国晚期肝癌治疗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病例点评专家
![]()
陈燕凌教授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福建省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主任
福建医科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副会长
福建省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加速肿瘤外科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福建海医会肝胆胰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肝胆胰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病例提供专家
![]()
陈江枝 教授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师导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行政副主任
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胆外科学组秘书
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组委员兼秘书
福建省医师协会普通外科分会肝胆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胆道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青年编委
参考文献:
[1] Han B, Zheng R, Zeng H,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J]. J Natl Cancer Cent, 2024, 4(1):47-53. doi:10.1016/j.jncc.2024.01.006.
[2] 伍慧丽, 郑素军, 段钟平.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转移途径[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 33(10): 2009-20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7.10.035.
[3] Shao G, Zhi Y, Fan Z, Qiu W, Lv G.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odel for lung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study based on the SEER database. Front Med (Lausanne). 2023;10:1171023. Published 2023 Jul 19. doi:10.3389/fmed.2023.1171023.
[4] 李梅,夏莉,刘华宝,陈新瑜.陈新瑜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肺转移经验[J].光明中医,2021,36(14):2315-2320.
[5] Peter Robert Galle, Thomas Decaens, Masatoshi Kudo, et al. Nivolumab (NIVO) plus ipilimumab (IPI) vs lenvatinib (LEN) or sorafenib (SOR)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HCC): First results from CheckMate 9DW. JCO 42, LBA4008-LBA4008(2024).
[6] Shukui Qin, Yuxian Bai, Guohong Han, et al. Nivolumab (NIVO) plus ipilimumab (IPI) vs lenvatinib (LEN) or sorafenib (SOR) as first-line (1L) treatm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CheckMate 9DW expanded analyses. 2025 ESMO GI, abstract 157P.
[7] 《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
Document Number: 7356-CN-2500154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