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这件事上,人总是会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尤其是碰上一条肉质鲜美、做法独特的鱼,哪怕吃得满嘴油、满手腥,也乐此不疲。但偏偏,就是这么让人念念不忘的“鱼”,却可能成了某些疾病的“幕后黑手”。有的人觉得吃鱼健康,有营养;也有的人觉得鱼比肉“干净”。可真相并没那么简单。有些鱼,吃得太频繁、方式不对,不但不能强身健体,反而还可能悄悄地增加患癌风险。
![]()
不少人爱吃生鱼片,尤其是淡水鱼的,觉得原汁原味才好。但谁知道这一口下去,可能就是风险的开始。淡水鱼本身就比海鱼更容易携带寄生虫,像肝吸虫这种看不见的“杀手”就很容易通过生食进入人体。
一旦寄生在肝脏、胆道系统,会引发胆管炎,甚至诱发胆管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肝吸虫感染人数超过一千万,其中不少病例都与长期吃淡水鱼生鱼片有关。
虽然有人说,饭店会处理干净,其实很多寄生虫耐低温、抗盐度,即使处理得再干净,也不能保证完全杀死寄生虫卵。更别说有些人还喜欢自家腌制、现杀现吃,风险就更大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生鱼片吃得不多,问题不大。但问题是,哪怕只是偶尔吃一次被感染的鱼,就可能种下病根。而肝吸虫的潜伏期又特别长,有的人十几年后才开始出现症状,这就让人很难把问题和早年的饮食习惯联系起来。
可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所以哪怕再馋,也别对淡水生鱼片心软了,尤其是那些自家处理的,更要警惕。
![]()
烤鱼现在也特别流行,不管是碳烤、铁板烤、锡纸包着的,总之香味十足,排队都要排好久。可别被香味迷了眼。高温烹饪下,鱼肉里的蛋白质容易变性,而脂肪和调料中的某些物质在高温下还可能产生致癌物,比如杂环胺、苯并芘。
尤其是鱼皮上的焦糊部分,看起来很诱人,吃起来脆脆的,但里面潜藏的危害可不小。有人也许觉得,偶尔吃一次没事,可问题在于很多人是一周吃好几次,每次还都吃得特尽兴。
研究表明,食物在超过200度高温下烹饪超过15分钟,就有可能产生大量杂环胺类化合物,这类物质与胃癌、大肠癌等有明确相关性。
日本国立癌研究中心就曾指出,长期吃过度烤制的肉类或鱼类,胃癌风险比常人高出30%以上。一些烧烤摊上,鱼反复加热、反复刷酱料,更是加剧了致癌物的产生。
再加上高盐、辛辣调味,会刺激胃黏膜,加快病变的进程。不少年轻人以为自己还年轻,扛得住,其实胃肠黏膜损伤是慢性的,长期积累才最可怕。
![]()
腌鱼这个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记忆中的味道,尤其是咸鱼,白粥一配就下饭得很。但偏偏这咸鱼,早早就被列入了致癌的风险名单。
研究显示,在腌制过程中,鱼肉中会产生一种叫“亚硝胺”的化合物,这种物质和胃癌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反复证实。尤其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咸鱼的消费量比较高,当地胃癌发病率也相对偏高,这并不是巧合。
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已将咸鱼(尤其是中式传统腌制方式)列为一类致癌物。吃得越多、吃得越久,胃癌和食道癌的风险就越高。
有数据显示,在广东某些地区,居民摄入咸鱼的比例较高,其胃癌死亡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而且咸鱼咸度高,含盐量极高,每100克咸鱼中的钠含量高达6000毫克以上,是日推荐摄入量的3倍以上。
长期高盐摄入还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更容易受到损伤。特别是家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
![]()
还有一种更隐蔽但极其危险的,是“甲醛鱼”。这种鱼不是鱼的种类,而是因为部分商贩为了让鱼保鲜、延长运输时间,私自用甲醛处理过。这类鱼看着新鲜,其实已经充满化学残留。
甲醛是国家明令禁止用于食品中的物质,吸入就已经对呼吸系统有害,更别说食用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甲醛列为一类致癌物,对消化道、呼吸道都有潜在致癌风险。
有检测机构曾对市场上流通的一些冷冻鱼样本进行抽查,结果发现其中10%以上样本含有可检测水平的甲醛,个别样本甚至超标几十倍。长期摄入甲醛鱼可能引起胃肠道炎症、肝肾负担增加,甚至诱发癌变。
更麻烦的是,普通人很难从外观和味道上辨别是否含甲醛,有些被处理过的鱼不仅没有异味,反而色泽更鲜亮,看起来更“新鲜”。这就使得消费者更容易中招。
![]()
很多人可能会说,吃了这么多年鱼,也没见出什么事。但要知道,癌症是慢性累积的结果,饮食习惯就是“积少成多”的过程。
一口生鱼片、一块焦糊的烤鱼、一片咸鱼,单独看可能影响不大,但常年如此,就会积累成不可逆的风险。癌症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因为吃一次某种鱼就立刻得病,但“常在河边走”的人,终究要小心“湿鞋”。
其实不是所有的鱼都有问题,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处理方式和消费习惯上。如果能够科学选鱼、合理烹饪,大多数鱼类还是非常好的优质蛋白来源。
真正要警惕的,是那些过度加工、不规范处理、长期过量摄入的“问题鱼”。从公共健康角度讲,提升全民对这些潜在风险的认知,比单纯宣传“多吃鱼有营养”要重要得多。
![]()
这不是恐吓,也不是说鱼不能吃。而是要吃得明白,吃得安心。食品安全不只是食材本身的事,也关乎处理、运输、烹饪甚至储存的每一个环节。对那些看起来“没啥事”的日常习惯,更要保持足够警惕。不然等真正出了问题,再来后悔,可就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