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赛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一家诞生不足两年的公司异军突起。没有炫目的企业标识,没有繁琐的管理制度,甚至不强制加班,Cursor却以惊人速度实现1亿美元年度经常性收入,员工规模从二十余人扩张至近250人,成为全球顶尖开发者追捧的AI编程工具标杆。这家隐藏在旧金山北滩普通建筑里的独角兽,不仅改写了开发工具的行业标准,更创造了一种颠覆传统认知的公司范式。它的成功密码,藏在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工作哲学中。
办公室里的"反套路":真诚比精致更有力量
走进Cursor的办公室,很难感受到传统科技公司的精致与距离感。这里没有醒目的Logo,没有铺天盖地的企业海报,取而代之的是布满演算公式的黑板、堆满旧书的角落,以及从湾区"退役科技老饕"那里淘来的欧式古董家具。墙上的黑板不是装饰,而是员工们随时头脑风暴的战场,随手就能写下一行行代码思路或产品构想;书架上的书籍并非摆设,许多封皮破旧、书脊折痕明显的旧书,见证着团队对知识的真实热爱。用访客的话说,"它不精致,却真诚"。
![]()
这种真诚更体现在工作模式上。Cursor坚信面对面沟通的价值,86%的员工常驻旧金山总部或纽约新办公室,形成了独特的"口述文化"。最有效的交流不是发Slack消息或开冗长会议,而是直接走到同事工位旁拍拍肩膀,一场即兴讨论就能解决问题。公司极度重视"深度工作时间",会议被压缩到最少,大部分合作都发生在围绕黑板或办公桌的临时小讨论中。
就连公司的厨师都融入了这种氛围。大厨Fausto曾因团队规模翻倍、构思菜单压力过大想辞职,员工们立刻为他开发了AI菜单生成器,如今他每天在Slack上分享菜谱、接受点菜。而午餐和晚餐桌上,没人闲聊天气或八卦,话题永远围绕着项目进展、产品构想或行业未来,正如联合创始人SualehAsif所说:"如果大家开始在饭桌上聊天气,那我就该担心了。"
![]()
猎人式招聘:全员出击,只为寻找最顶尖的"同行"
Cursor的快速扩张,离不开一套不按常理出牌的招聘体系。在大多数公司里,招聘是HR的专职工作,遵循着"识别空缺-撰写JD-筛选简历-面试录用"的固定流程,但在Cursor,招聘是一场全员参与的"社交狩猎"。
公司内部有一个#hiring-ideasSlack频道,任何人发现厉害的人才,都可以丢出名字备注推荐,整个团队会立刻群策群力,研究对方的专长、热爱与需求,量身打造最适合的角色。一旦锁定目标,大家会组建专门的Slack小组,讨论如何接近对方:"这个人最热爱的工作是什么?""TA在哪方面是天才?""Cursor能给TA什么挑战?"因为他们坚信,"最优秀的人都热爱难题"。
邀请对方"来总部坐坐"是Cursor的招聘必杀技。他们对自己的办公室文化充满自信,相信只要对方踏入这个充满能量的空间,就能感受到独特的吸引力。瑞典工程师EricZakariasson因开办Cursor工作坊被"收编",IanHuang因每晚用Cursor写代码到凌晨被发掘,这些案例都印证了这种招聘模式的有效性。
为了挖到顶尖人才,Cursor不惜花费心思。给苹果粉丝设计师送早期版Macintosh,联合创始人亲自飞赴德国"二顾茅庐",为新搬家的候选人偷偷准备意式咖啡机。这种"宁可错过,也不误招"的坚持,让公司录取率低得离谱,但也造就了极高的人才密度——全公司五分之一是前创始人,40%来自MIT、哈佛等顶尖名校,却没人标榜过往成就。
![]()
无KPI时代:成熟的自我驱动者,不需要"防蠢设计"
在Cursor,你找不到KPI考核表,也没有复杂的层级制度,但这里的员工却能保持极高的工作效率,核心在于公司对人才的绝对信任与独特的文化氛围。
Cursor的年轻人扎堆,却有着"非常成年"的精神气质。他们衣着得体、谈吐清晰,讨论问题时能旁征博引历史、艺术、行业经验,从不用网络用语或梗图,也不谈论热搜八卦。工作群里的非工作话题,要么是旧金山的文化活动,要么是对《纽约客》AI观点的点评,甚至是"如何正确折叠床单"这类实用分享。
这种成熟体现在面对问题的态度上。一次系统故障造成严重宕机,肇事者在内部频道公开道歉后,满屏都是❤️表情,热评写道"风险必然存在,让我们以后做得更好"。没有指责,没有情绪失控,只有对彼此专业度的信任和共同改进的决心。正如公司里那座没有扶手的陡峭楼梯,背后的逻辑是"人类知道怎么爬楼梯"——Cursor不做防蠢人设计,因为这里没有"蠢人"。
公司最推崇的是"个体贡献者",他们被视为地位最高的职位。谁对某件事最上心,谁就拥有全部责任与自主权,无论职位高低。四个工程师想让Cursor支持浏览器端,周末自发组队攻关,"放下一切进入全神贯注模式";员工觉得某个功能有价值,不用等待审批,要么在产品演示会上阐述,要么直接动手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驱动模式,让Tab、CmdK等核心功能从自发探索中"生长"出来。
![]()
自燃式工作:热爱是最好的驱动力
科技圈流传着Cursor"工作强度惊人"的传言,甚至有人误以为他们实行996,但事实恰恰相反——公司从未强制加班,员工的投入全是自发行为。正如前Stripe员工BrieWolfson加入后所体验的:"没有人要求我在晚上或周末工作,但我就是想干。"
这种"自燃"状态,源于对工作的极致热爱。Cursor的员工是自家产品最忠实的用户,所有人都用Cursor写代码、改文档、测试新功能,既是开发者也是使用者。他们对产品的要求近乎苛刻,却不是出于KPI压力,而是"想让东西更好"的本能。这种热爱让加班变成享受,让挑战成为乐趣,就像工匠打磨作品时的沉浸与陶醉。
新员工初入公司时,常会经历一段"溺水感"——每天面对新问题、新优先级,却不知道该向谁汇报,不确定工作价值。但这正是公司的信任:把人扔进深水区,相信他们能学会游泳。这种硅谷式成长曲线,让员工快速褪去青涩,在实战中积累信心与能力。
Cursor的产品迭代也充满"自燃"特质。功能开发完成后,先上线内部版本测试,看它是否"有生命力":大家爱用就留下打磨,无人问津就自然淘汰。反馈方式简单直接,全员用emoji投票,代表移除功能,代表功能有用,几秒钟的选择能引发深度讨论。而每当重要版本发布前,公司会举办"Fuzz"仪式,全员集体找Bug,键盘噼啪声响彻房间,一小时内就能列出长长的修复清单,随后产品团队通宵完善,找到问题的员工也常主动留下帮忙。
结语
没有996强制要求,没有KPI考核枷锁,没有复杂层级管理,Cursor用短短两年时间证明,商业成功可以是热爱与使命的自然奖赏。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壁垒,而是让顶尖人才尽情发挥创造力的文化土壤——全员参与的招聘体系保证了人才密度,绝对信任的工作环境激发了自主驱动,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催生了自燃式工作状态。
在AI重塑各行各业的今天,Cursor不仅在重构软件开发工具,更在重构公司的组织形态。它告诉我们,当一群成熟、真诚、热爱挑战的人聚在一起,以雕琢世界的心态对待每一行代码,以同行的姿态对待用户,不用强制要求,不用物质绑架,也能创造出惊人的价值。这种以使命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的公司范式,或许正是未来企业的理想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