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爷秦耕年是抗日烈士
文/苗永光
我的外爷叫秦耕年,他是蒲城县孝通乡(现为党睦镇)秦家村人。1937年日军进犯,国难当头,铁血男儿义无反顾奔赴疆场,我外爷就是其中一员。
“国破山河在”的年代,外婆家可以说是个不幸的家庭。自外爷“万里赴戎机”后,实际上家里的重担由外婆一人来打理。母亲秦淑琴(1929年生)长女,姨母秦淑凤(1935年生)二女,舅舅秦怀森(1938年生)最小。外婆拉扯三个孩子,想象不来家境是多么的艰难!
2017年,我把独居的姨母接到渭南照料。一晚在时代广场散步叙旧时,姨母忆起往事,终于告知我外祖父名叫秦耕年,是位身高1米85的关中汉子。上世纪三十年代,渭北乡间常有猛兽伤人,传说外祖父曾带领村民用钢叉铁锨围杀过一只金钱豹,为村庄带来了短暂安宁。
![]()
然而,真正的威胁并非野兽。1937年,国共统一战线形成,日军大举进犯山西,在晋豫陕一带重兵布防,企图攻破黄河防线,把魔爪伸向䂊西和陕西。抗战形势极其严峻,热血男儿积极报名参加国民革命军,加入到保家卫国的抗战行列。在一个血腥的夜晚,年轻的外祖父趁家人熟睡越墙而去,只留下墙头的裤带昭示着他投身杨虎城抗日部队的决心。
此后家人得知,部队在开赴抗日前线途中,外祖父不幸身染“忽里拉”(霍乱),生死未卜。继而噩耗传来,在1941年惨烈的晋南会战(中条山战役)中,国民革命军伤亡数万,外祖父从此杳无音信。我们都明白,他没能活着回来。
今年,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退休在家的我,每天关注新闻,深知今日国泰民安、民族复兴的盛世,根基深植于先辈的牺牲。回望9月3日那场庄严的阅兵,45个方(梯)队接受国家主席检阅的场景,更让我心生激荡。历史不容遗忘,英雄永被铭记。
受爱国情怀感召,我尝试用AI智能工具搜寻相关线索。输入“蒲城县孝通乡秦家村”、“秦耕年中条山抗战”等关键词后,手机屏幕上的信息让我和有着近50年党龄的妻子王华玲瞬间震惊!几则清晰记录浮现:
(一)
《蒲城军事志》明确记载:“秦耕年(1913-1941), 孝通乡秦家村人,第38军士兵,1941年5月牺牲于山西芮城”。
中华英烈网备案:“秦耕年(籍贯孝通,部队38军,牺牲地山西芮城)”,确认为官方追认的英烈。
(二)
查证2005年版《蒲城县军事志》(蒲城县政府网可查PDF)第278页“抗战烈士表”:
“秦耕年,孝通乡秦家村人,第38军独立46旅士兵,1941年5月牺牲于山西芮城。”(此页为现存最直接官方证据,建议留存)
(三)
烈士基本信息:
姓名:秦耕年
籍贯:陕西省蒲城县孝通乡秦家村(今属蒲城县党睦镇)
部队番号:国民革命军第38军(抗战期间实为中共地下党领导之抗日部队)
牺牲时间与地点:1941年5月,山西芮城
我们当即截屏,将尘封大半个世纪的英雄印记传给了所有亲人!
![]()
抚今追昔,才更深切体会到外婆一家的悲苦命运。外爷投身抗战后,外婆在生下舅舅不久便撒手人寰。刹那间,三个年幼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年仅十多岁的母亲(秦淑琴)在叔父亲戚的接济下,艰难地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家。最令人心碎的是舅舅,他终生未识父亲面庞,连母亲的印象也模糊不清。
英雄以血肉之躯斩断家门之幸,却铺就了今日的国泰民安之路。
铁血忠魂,山河不忘!
作为烈士后人,我们已约定:明年清明,定亲赴山西芮城! 我们要伫立黄河岸边,静听那承载着民族怒吼的千古涛声;我们要登临中条山脉,凭吊那浸染着先辈热血的古战场遗址,感受那份捐躯赴国难、舍家卫山河的浩荡英气!您的名字,终被找寻;您的牺牲,后人永志!
向中条山抗日英烈秦耕年致敬!
![]()
苗永光简介,陕西蒲城人,渭南高新区社会事业局退休干部。曾负责编辑《渭南高新区年鉴》和《渭南高新区志》。在《渭南日报》等平台刊发过多篇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