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
多年以来
华师与泰国高校深度合作
搭建起一座跨越山海的汉语桥梁
无数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泰国学子
用青春续写“中泰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
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11月1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习近平表示,建交半个世纪以来,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泰两国始终并肩携手、守望相助,是真正的好亲戚、好朋友、好伙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愿同哇集拉隆功国王引领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在下一个50年取得更大进展,共同书写中泰友好的新篇章。
一直以来, 华师 遵循“融入湾区、深耕东南亚、经略‘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理念,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和区域发展需求,长期招收培养泰国留学生,并且持续投入资源和精力加强中泰两国留学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中文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华师累计招收并培养泰国留学生1300余名,其中,超过九成的泰国留学生在国际文化学院学习。国际文化学院自2009年起招收培养国际中文教育硕士,自2019年起招收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博士,迄今已累计培养硕博生48名;同时派出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89人次,为中泰语言文化交流注入了蓬勃活力。
五十年友谊纵横山海
千余名学子筑梦华师
华师用教育搭建桥梁
让中泰友好交流的故事
在文化互鉴中声名远扬
华师为中泰文化交流贡献教育力量
构建完整的泰国留学生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
体育科学学院泰国留学生郭义山(右)
和国际文化学院泰国留学生罗宗铭(左)
荣获广州地区第八届中外友人运动会男子网球双打亚军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际文化学院立足泰国学生特点,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在本科阶段,学院实施“基础+方向”的特色培养模式:一、二年级夯实汉语基础,三年级起开设商务汉语与教育文化两个方向课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学院定期举办“汉语角”“国际文化节”等活动。泰国留学生在体验中国书法、武术等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向中国师生展示泰国舞蹈和美食,实现了真正的文化交流互鉴。此外,学院还培养了大量来自泰国的语言进修生。
![]()
![]()
![]()
得益于扎实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华师培养的泰国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竞争力。部分毕业生回到泰国后,成为大中小学中文教育的中坚力量;另有部分学生选择留在中国发展,投身贸易、翻译工作或自主创业,也有继续深造攻读更高学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中泰两国的交流合作搭建起坚实的桥梁。
文明沟通桥梁:派遣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
![]()
![]()
![]()
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自2014年起,国际文化学院持续向泰国派遣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迄今已派出89人次(汉语教师志愿者88人和公派教师1人),占学院外派的总志愿者人数的23%,其中6人荣获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颁发的“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称号。
华师多年前就开始在泰国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工作,服务对象广泛,涵盖泰国政府职员、企业员工、高校教职工、中小学生等各类群体。开设商务汉语、综合汉语等多元课程,年授课超千课时,累计培育数千人次汉语学习者。除了常规教学,志愿者们还开创性地为泰国移民局、医院、企业等机构定制专项汉语课程,精准满足职业需求,成为实用型中文教育的典范。同时,他们积极参与HSK考务管理、新闻宣传、活动策划等工作,不仅培育了众多汉语学习者,实现了汉语语言的有效传播,更促进了中泰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全方位推动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在泰传播。
![]()
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国际文化学院长期承担公派出国教师及全国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工作。2025年6月,学院顺利完成93名赴泰国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岗前培训,并将于12月23日再次承担100名赴泰国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培训任务,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希望他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主席给青年汉学家的复信,为促进青年汉学家学术成长和世界汉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华师也将以习近平主席的要求为遵循,围绕“提质增效、数智赋能、融合发展”方向继续建设好孔子学院,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专业化和数字化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泰情谊藏于日常
无论是来华师求学的泰国学子
还是赴泰传扬文化的华师志愿者
都在续写金色佳话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感受双向奔赴的温暖
以爱为桥,传递汉语之美
从汉语教师到语文老师:她不变的教育初心
![]()
国际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韩小菊(右)
教育初心无国界,用爱与智慧点亮每一个孩子——这是韩小菊始终坚守的信念。怀揣着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热忱与憧憬,她远赴泰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成为一座连接中泰文化的小小桥梁,也化身为一抹跨越山海的彩虹,将汉语的韵律与中华文化的多彩,播撒在“微笑之国”的土地上。
“语言不只是语言,它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感情。”韩小菊说。担任志愿者期间,韩小菊主要负责汉语综合课和中华才艺课程。泰国重视自由教育、宽容教育和生存教育,课堂氛围相对轻松自由,学生也较为活泼,这对韩小菊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她开始探索出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法——更多地运用实物教学法、图片教学法等,设计动手实践、游戏互动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渐渐地,不少学生能用汉语自信地打招呼、介绍家庭成员,这让她深感欣慰。看到学生从对汉语一无所知,到能进行基础对话,甚至在校内活动表演中文歌曲,学生的进步成为她坚守初心的最大动力。
![]()
![]()
最让她难忘的是筹备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汉语文化节”。学生们为写好一个“福”字反复练习,为唱好中文歌反复确认声调,为讲好中国故事精雕细琢每一个汉字。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纯粹的热爱与尊重,深深打动了韩小菊。她意识到,汉语对学生而言,不再是陌生符号,而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口。这让她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喜悦和成就感。
“教育最美的时刻,就是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跨越文化的交流中展现创造力。”韩小菊说,“这个过程,也是我不断成长的过程。”回到国内,韩小菊也如愿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曾经在泰国播撒汉语种子的经历,让她更懂得如何浇灌中国孩子心中的母语之花。韩小菊由衷期盼:“愿‘中泰一家亲’的情谊,借由语言与文化交流代代相传,愈发醇厚。”
从华师讲台到泰国课堂:他的中文教育之旅
![]()
国际文化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崔锌锋
高中政治课上的一句话,在少年崔锌锋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老师鼓励我们去海外教中文、传播中华文化,从那时起,这个念头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如今,作为华师第23批赴泰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崔锌锋正在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实现着当年的梦想。
选择泰国对崔锌锋而言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泰国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当地中文学习需求旺盛,朱拉隆功大学又是泰国顶尖学府,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得知自己成功入选后他十分欣喜,但也产生了对未知环境的焦虑情绪。为了克服焦虑,他提前钻研泰国文化,了解当地“热、雨、凉”三季气候特点,学习基本礼仪习俗。得益于提前的准备,今年五月抵达曼谷后,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环境,全心投入教学工作。
![]()
![]()
在泰国,各行各业对学习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与丰富的需求,崔锌锋负责过针对不同群体的多门教学课程,例如泰国公司职员的初级商务汉语课程、朱大教职工的HSK4级中文课程以及泰国公务员的HSK3级中文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快显现:“原以为简单的知识点,学生却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崔锌锋会在新课程中不断复现知识,促使学生把学过的内容牢牢掌握。“看着他们从一开始基本不会中文到后来会说交际用语,就很有成就感。”
日常教学之余,朱大孔子学院经常举办中华文化的相关活动,如端午节制作香囊、举办中秋游园会和汉字嘉年华等,看到泰国师生们踊跃参与,崔锌锋深切体会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忱。为期十个月的志愿之旅已过半程,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也愈发清晰:“我希望能深耕泰国中文教学。恰逢中泰建交50周年,我们这一代人要亲手书写‘中泰一家亲’的新篇章,让友谊之树常青。”
从畏惧到拥抱:他的中文情缘
![]()
国际文化学院汉语言专业2023级本科生林百里
“高中时,中文是我很薄弱的科目。”来自泰国的林百里坦诚道。那时的中文课让他感到吃力,考试成绩也常不理想。然而,这门让他倍感挑战的语言,却在日后成为他深造的基石。怀着攻克难关的决心,他选择来到华南师范大学攻读汉语言专业,完成了从“畏惧”到“拥抱”的转变。
谈及选择中文专业的原因,林百里的回答展现出现实考量与长远眼光:“英语是我已经掌握的语言工具,而中文代表着未来的机遇。”这一选择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林百里出身教师世家,家中多位亲人从事教育工作,“师范”二字对他而言格外亲切。而在选择城市时,广州发达的商贸环境、与泰国相似的气候,成为他最终落脚于此的关键因素,“这里既充满机会,又让人感到适应。”他也因此成为家人了解真实中国的直接窗口。这种双向的信息桥梁,让他深感自己不仅是求学者,更是两国民间认知的微小枢纽。
![]()
身处异国校园,文化差异体现在课堂内外。在华师,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林百里感到耳目一新,这与他在泰国所熟悉的教育模式不尽相同,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课堂之外,面对中国朋友对泰国的浓厚兴趣,他自然地成为文化使者,通过耐心的言语解答和亲手烹制的家乡菜,让彼此在谈笑与美食中增进了解。“中国朋友们尝了我做的泰菜,都说口味很独特,虽然有些辣,但特别喜欢。”
随着中泰各领域往来日益紧密,林百里观察到,与他一样选择来华深造的泰国青年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到中国留学的泰国学生越来越多,”他分享道,“随着两国经贸合作持续深化,掌握中文已成为就业市场上一项显著优势。”适逢中泰建交50周年,作为这一进程的亲历者与受益者,林百里由衷祝愿:“愿中泰两国山海相连,亲如一家,情谊深厚,友谊长青。”这段留学经历本身,从初来时的语言隔阂到如今的自信从容,也正是中泰关系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
随着中泰两国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华师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丨国际文化学院
采写丨刘乐儿 莫健苗 陈雨
刘佳楠 王旭初 樊晓庆
图片丨单位和受访者供图
执行编辑丨张紫萱 李昕玥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陈婧 吴建国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