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在1955年举行了授衔仪式,那些从战场上一路走来的军人们获得了自己应有的荣誉和认证,除了10大元帅之外,我国还授衔了一批将军,整个部队将星璀璨。
这场规模宏大的仪式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插曲,比如本应该授衔大将的王震,最后被授衔为上将,这究竟是为什么?具体和战功无关,贺龙同志的态度成为了关键。
敢为开路的先锋
![]()
1908年4月11日,王震出生于湖南省浏阳河畔,当时的国家内外交困,普通农民根本难以维持生计,王震在13岁那年,迫于温饱问题的解决,不得已从家乡来到了省城长沙谋生,他虽然是后来的新中国将军,但在之前也拉过黄包车,甚至还当过铁路的搬运工。
早年的经历让王震了解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和艰辛,所以在1924年爆发国民大革命时,他决心改变这一切。
![]()
对于王震来说,1926年10月是他最为难忘的时刻,因为在这一时期,他受到了毛主席的教育和影响,以至于在后来大革命失败之后,王震在白色恐怖的社会之中做到了丝毫无惧,他仍然参加长沙的工人暴动,继续地下的兵运和交通工作。
1929年春天,王震开始率领游击队和黄公略继续国内的革命,一年之后的9月12日他正式被编入正规军,主要负责湘赣苏区的斗争,后来甚至成为了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更是在接下来的作战过程中大放异彩。
![]()
在1930~1931年的反围剿作战中,王震先后在定军山,永阳等地区歼灭了敌人两个团以上,由于其显著的外貌特征,他和贺龙同志一样被称为王胡子,在此战斗期间,他曾担任过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军长和中共湘赣省委委员以及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1934年夏天,红军第5次反围剿作战不利,被逼迫到了闽赣边境,在这种情况下,中革军委进行了指示,命令第6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扩大游击战争另外还命令王震、萧克、任弼时组成军革委员会。
在三人的领导之下,红六军团成功实现了突围。
![]()
为此蒋介石大为震怒,调集三个师的兵力,日夜兼程前来围追堵截。
获得这一消息之后,王震立刻下令红六军加快步伐,不曾想还是和敌人发生了正面冲突,不得已放弃在零陵渡江的计划,迅速向东南方向转移,进入阳明山。
后来在王震的指挥之下,红六军巧用声东击西的政策,一举击溃了敌人八个团,随着敌人的攻击势头受挫,王震立刻开始下令部队向贺龙部红三军的根据地靠拢,并在木黄镇与其会师,这次突围王震立下了首功,也第1次和贺龙有了交集。
神来之笔一般的配合与协助
![]()
两大兵团会师之后,贺龙与王震有了更多并肩作战的机会。
1934年10月下旬,红三军团恢复了红二军团番号,贺龙担任军长。
基于当时的敌人态势,贺龙决定与王震所领导的红六军团联合行动,随后进入永顺县城,休整了一个星期,最终决定共同组成川黔边省委,任弼时担任书记,贺龙,萧克,王震等担任委员。
值得一提的是,王震虽然担任过代理司令员,但双方在合作战斗时仍然由贺龙和任弼时进行统一指挥。
![]()
次年9月蒋介石调集140多个团的兵力,对这一支联合军队进行了围剿,此次称得上是老蒋的大手笔,他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三管齐下,消灭这唯一一支江南的红军主力。
面对眼前的压力,贺龙和王震决定避其锋芒,让红军主力跳出根据地,在广大无堡垒的地区进行运动战,在滇黔一带创建新的根据地,随后在11月上旬,两军团共计1.7万多人从桑植地区出发进行了战略转移。
在目的地选择上讲,如果前往贵州后方紧跟着的10万多敌军将会让我们处于被动,因此,贺龙和王震一致决定,部队先到湘中地区威胁长沙,调动敌人主力前往此处,打乱围剿计划,然后再金蝉脱壳,迂回到贵州取得主动权。
这一反常的用兵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我军先后占领了湖南中西部的多个重要城市,并伺机开展群众工作,为抗日游击队筹集了物资和经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还对部队进行了扩编,增加了3000多人。
![]()
不得不说,王震和贺龙的配合堪称完美。
突如其来的红军,让蒋介石恼羞成怒,他立刻调集7个师前来追赶,此时王震向贺龙建议,再对敌人拖延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兵分两路兜个圈子,待敌军人困马乏之后再绕向贵州,贺龙立刻同意。
甩开了敌人后,他们顺利到达了芷江冷水铺一带,这一决策堪称长征即将到来之际的神来之笔,两个军团稍作休整之后,决定转战云南宣威,贺龙决定和红四方面军在金沙江会师。
后来王震更是了不得他指挥第359旅主力南征,从敌人的封锁之中渡过黄河,长江、湘江等水域;越过了大别山,伏牛山,中条山,等山脉;跨过了同蒲、陇海、平汉等多个铁路,总计辗转包括湖南,江西,湖北,陕西在内的7个省,大小战斗多达300多次。
不仅如此,在数次战斗过后,王震还率领部队穿过了敌人100多条封锁线,走过的路线多达27,000多里,在他凯旋归来之际,毛主席亲自带人举行了欢迎仪式。
授衔与贺龙的态度
![]()
其实从王震的经历来看,根据他所立下的功勋,以及在历次斗争中取得的成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授衔仪式上,本计划授予一个上将,只是后来发生了更改,才被授予大将军衔。
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此次授衔仪式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商讨与磨合,就连10大元帅的人选也是在授衔之前才敲定下来,至于后面的将军军衔,涉及的问题就更多。
在确定元帅的时候,原本要给包括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内的诸多中央领导人全部授予此军衔,但他们都非常谦虚推辞,并不接受,所以最终将元帅的人数敲定为10个,后续的大将和上将都是根据过往的履历而划分的。
![]()
因为作战经验和经历相似,在一些细枝末节的推敲和确定上,难免要经过多方商讨,以确保名副其实,对于王震,最初本计划授他为上将,之所以发生改变,是因为贺龙的态度。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此人名叫许光达,他和王震一样,都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不过许光达是来自红二军团,而王震是出身于红六军团。
1955年,中央授给许光达的军衔,原本是大将,面对如此的荣誉,许光达并不显得高兴,反而有些忧愁和不安,稍作考虑之后,他开始向中央打报告,申请将衔。
这一申请很快就递给了当时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贺龙,对于许光达,贺龙坦言,你是当年黄埔5期毕业的老资格,还有过苏联红军的经历,曾经多次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几次在生死边缘徘徊,此次大将军衔的授予,是经过党组织考虑过后的,你服从即可。
![]()
话虽如此,但许光达依然推辞不受,贺龙不答应,他就继续向上申请,很快许光达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降衔申请书,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他的惶恐不安,甚至多次虚心称自己对革命毫无建树。
另外,许光达还表示,自己实在不能胜任这大将的军衔,且不说和大将们相比,就算是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少将他也自愧不如。
而这里所指的人就是王震,许光达表示,王震同志功勋卓著在湘粤赣树立大旗,在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震敌胆寒,后来又进军新疆,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言下之意就是王震比他更适合大将军衔。
![]()
毛主席在看到了这份申请之后,虽然肯定了许光达的态度,但并没有同意他降衔的申请,于是许光达只能申请挂着大将的军衔,却拿着上将的工资。
要知道按照贺龙的想法,许光达比王震更具代表性,而且从资历上讲,许光达比王震的革命经历更早一些,他所领导的红二军团在红二方面军中地位也更高一些,所以在任命许光达为大将的基础之上,再任命王振为大将就有些不太合适。
所以结合贺龙的态度,经过多方考虑之后,党中央最终决定任命王震为上将。
总结
![]()
其实对于那个时候的将军们来说,军衔的任命并不能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毕竟今天的成功是无数同志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造就了如今的匠心璀璨,如此坚定的信念并不是军衔所能够左右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