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大荒之路”的历史轨迹和发展阶段
北大荒之路是一条什么道路呢?它从哪里来?又是怎么走来?现在走到了哪里?我们如何划分北大荒发展的各阶段?又如何来认识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如何对它们做出历史的评价?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北大荒是世界性农业现代化的落伍者,经过60多年的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性粮食综合产出水平的领先者。“北大荒之路”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之路的先行者。
这里我们采用了经济学的方法,从定量的角度来划分北大荒的发展阶段。这包括以下几个农业发展指标:一是粮食总产量,它反映垦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粮食总产量增长率及波动系数,波动系数越大,表示粮食生产的不安全性越大,反之波动系数越小,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就越高(见表3);三是粮食播种面积及增长率,反映粮食生产的土地投入情况;四是粮食单产及增长率,反映农业生产科技的进步情况。后两个指标显示了粮食生产投入状况,从而可以分析对粮食总产出的贡献程度(见表4);五是粮食商品率,反映北大荒的正外部性,即北大荒对全国商品粮的贡献。除了以上五个指标,还应当有其他的指标,如农业机械化率(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有效灌溉面积、森林覆盖率、垦区城镇化率、出口依存度(指出口粮食和食品额占垦区生产总值比重)等,由于缺乏历史数据,作者仅根据以上数据对垦区的发展做出阶段性的判断。
表3黑龙江省和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增长率和波动系数(1949-2009)
单位:%
|
时期 |
年均增长率 |
年增长率波动系数 |
||
|
垦区 |
黑龙江 |
垦区 |
黑龙江 |
|
|
1949-1959 |
54.99 |
3.95 |
89 |
306 |
|
1960-1967 |
10.08 |
4.63 |
64 |
100 |
|
1968-1976 |
3.22 |
-0.94 |
387 |
785 |
|
1977-1994 |
3.34 |
4.73 |
347 |
278 |
|
1995-2004 |
8.50 |
1.97 |
206 |
464 |
|
2005-2009 |
12.00 |
6.78 |
24 |
30 |
|
1949-2009 |
13.15 |
3.42 |
204 |
354 |
注:年平均增长率按指数法计算;波动系数是按各时期增长率标准差与均值之比,系为百分比。
计算数据来源:王洪波,李鑫《黑龙江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全省全国对比一览表(1949~2009)》,《农场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
表4黑龙江垦区播种面积、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1949~2009)
单位:%
|
时期 |
粮食总产量增长率 |
播种面积 增长率 |
播种面积 贡献率 |
单产 贡献率 |
|
1949-1959 |
54.99 |
47.24 |
85.91 |
14.09 |
|
1960-1967 |
10.08 |
4.42 |
43.85 |
56.15 |
|
1968-1976 |
3.22 |
4.04 |
125.47 |
-25.47 |
|
1977-1994 |
3.34 |
0.74 |
22.16 |
77.84 |
|
1995-2004 |
8.50 |
1.47 |
17.29 |
82.71 |
|
2005-2009 |
12.00 |
6.28 |
52.33 |
47.67 |
|
1949-2009 |
13.15 |
8.97 |
68.21 |
31.79 |
说明:根据总产量等于播种面积与单产的乘积,对粮食总产量增长率的贡献率则由播种面积增长贡献率与单产贡献率合计计算。
计算数据来源:同上。
“北大荒”的农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五个阶段[21]:
第一阶段:初创高速成长时期,也是第一个黄金时期(1947~1959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大荒的农垦事业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1947年正式起步,由主持中共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工作的陈云(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李富春同志提议,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营农场即松江省第一农场(即今天的宁安农场),还建立了通北机械农场、赵光农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省以上所属农场已建立18个,耕地面积已有40.5万亩,粮豆总产为2396.6万斤。同年,建立国营农场领导机构,成为中国农业领域里的国家队,是共和国的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长子。
1954年10月,创办八五〇农场。1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由苏联援建的友谊农场正式成立,成为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中唯一的现代农业机械化项目,进口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苏联农业机械装备,成为现代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对外开放窗口和示范应用基地。
真正认识到北大荒地位和作用的是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因为他有过开发南泥湾的经历,在亲自考察了北大荒之后,及时提出了就地安置老兵“屯垦戍边”的思路[22]。王震将军的报告和建议被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所采纳[23]。1958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近10万名转业官兵分批从祖国各地进军北大荒,成为黑龙江农垦主体和人力资本最强的骨干[24]。它是继1954年所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之后[25],第二支由军队组建的农垦,主要承担着为国家提供商品粮的基本职能,当时中苏之间正处在最好的“蜜月时期”,因此“农垦制”是最佳选择,也是最有效率的体制,因而开创了北大荒的大开发、大生产、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1949—1959年时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迅速扩大,增长了7.9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7.24%;粮食单产(斤/亩)不断提高,增长了67%;粮食总产量增长了79倍,而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只增长了50%,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4.99%,首次创下了长达11年(1949~1959)的粮食持续增长、无负增长的记录;粮食商品率由19.7%提高至38.7%,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在1950年首次粮食商品率超过了50%,达到了52.5%,而后4年(1951~1954年),仍然在50%以上,这是北大荒对全国商品粮的第一次标志性贡献,也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了间接的贡献。北大荒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时期与中国的第一个发展黄金时期(1949~1957年)相互吻合、相互映照[26]。
这一时期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是靠耕地面积或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结果,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高达85.9%,而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仅为14.1%。
从北大荒开发的前十几年就创造出“北大荒奇迹”,主要发展指标都创下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这绝非出于历史的偶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里仅指出三个重要原因:第一是因为北大荒的确是一片空白,起点低、规模小,因而各类指标增长速度十分惊人;第二是因为以军队的形式开拓现代农垦事业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成为极其重要的“加速器”,可以在一片荒芜的北大荒强制性发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27];第三是北大荒第一代“拓荒者”和“老兵”的巨大贡献[28],他们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创新了“北大荒精神”。这成为“北大荒之路”的起始点,也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历史性起始点,还成为属于北大荒人的历史财富和不懈动力的“北大荒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