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异姓贵族,最大的官是正一品,最高的爵位是一等公(王非法定爵位,皆出皇帝特恩;另有超品公也属特例),不管是职官还是爵位,说到底都是给皇帝打工的。但也有少数异姓贵族,有幸获得了爱新觉罗氏家族企业的股份,世世代代都有分红。
股东的标准就是有无佐领
自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以后,八旗就是皇族的根本,而八旗中最基础的单位牛录(佐领)就是最原始的股份。印象中,似乎只有高级宗室才能获得佐领,比如和硕亲王分封时,按例可领6个满洲佐领以及各3个蒙古、汉军佐领,总计为12个佐领。
宗室爵位中,凡是不入八分公以下者,皆不领佐领,这也是入八分和不入八分最主要的区别。佐领是随爵的,如果降至入八分公后世袭罔替,那么原先的12个佐领就减少为2个;而要是降为不入八分公,那么原先的佐领也将被收回。
也就是说,只有哪些铁帽子王的佐领是世代不变的,如怡亲王允祥分封时有12个,他的子孙到大清灭亡时,仍领12个。
除了宗室王公以外,异姓贵族中也有少数人获得了佐领,比如开国功臣额亦都因立有大功,而被努尔哈赤赐给户口编为三个牛录,这三个牛录后来就成了额亦都家族的私人财产。
入关后随着人口繁衍,八旗佐领数也增至关外时期的几倍,到了乾隆时期八旗佐领总数达到1166个,而额亦都原先的三个牛录,也迅速扩充至九个。这九个牛录和世袭罔替的爵位一样,成为额亦都后世子孙的世袭佐领。
佐领一旦被分给异姓贵族,后世皇帝就没有权力剥夺,就好比现在的股份制公司一样,哪怕是只有0.1%股份的小股东,公司高层也无法将其踢出。
别看额亦都是异姓贵族,从他家族领有的佐领数来看,其实已经达到了宗室贝勒的水准,在同旗的宗室王公中,仅比亲王、郡王地位略低,算是妥妥的大股东了。
乾隆时期,额亦都的子孙讷亲因金川之役贻误军机被正法,但是对他的家族丝毫没有影响,一等公的爵位和九个牛录仍是他们的私人财产,乾隆不能动也不敢动。
不仅仅是额亦都,还有后金时期率部归附的部落首领,其部众也被编为几个牛录,仍分给该家族世代统领,如何和礼家族的几个牛录,就属于这种情况。
有些率众来归者,因为没有建立重大的军功,也没有获得较高的爵位,那么其部众编为牛录后只是由其家族世代担任佐领,但是他们与牛录下人没有人身隶属关系。比额亦都、何和礼要低一等。
汉军旗人也有获得世袭佐领的
汉军旗人在皇帝眼中其实还是外人,与满洲、蒙古远不能相比。可让人意外的是,汉军旗人中也有几个获得了世袭佐领。
如洪承畴归降后金后,皇太极就赐给了他两个牛录。我们都说顺治帝对洪承畴太薄,他对大清入关和巩固统治是立了大功的,死得时候只给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其实我们是冤枉了顺治帝,就洪承畴而言,他的家族所领的两个牛录,已经超过了99%的旗人,正是凭借这两个牛录,洪承畴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世代担任佐领。
还有范文程,也被皇太极赐予两个牛录,加上他本人还有一个世袭罔替的一等子,有了这些资本,范氏家族就可永享富贵。
事实上,八旗一千多个佐领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股份化”了,乾隆后期,总数1166个佐领中,就有885个佐领是世袭佐领,占到总数的73%。真正属于皇帝的只有291个,也就是官方政书中所称的“公中佐领”。
异姓贵族领有佐领有时候就会出现一种特殊情况。打个比方,如额亦都家族下属的九个佐领中,有人因军功被封为一等公爵,可是他与额亦都家族有人身隶属关系,那么在任何时候,只要是遇见了额亦都家族的成员,都要保持奴仆的姿态。
这就好比旗下人遇见旗主王爷一样,有着界限分明的主奴关系。所以衡量异姓贵族的政治地位,不仅仅要看他当了多大的官,或是有多高的爵位,关键还得看他有没有世袭佐领。
应该说,清代的这种股份制还是比较合理的,有利于团结异姓贵族,让他们对爱新觉罗家族死心塌地。比较起来,明太祖朱元璋就显得不厚道,跟随他南征北战、统一中原的淮西勋臣,大部分都被他屠戮殆尽,然后把所有的股份都转给了朱家子孙。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