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筱恬
![]()
一位“绝望的妈妈”的求助
不久前,在作家连岳的公众号上看到一封读者来信,落款是“一个绝望的妈妈”。
这是一位42岁的深圳三胎妈妈,此前生活很顺当。先生开工厂赚过不少钱,曾在深圳最好的地段有2套房子。
疫情之后,家里生意一落千丈,背上了外债。但她始终和先生互相扶持,积极应对。在她看来,物质上的苦都能熬过去。
真正的转折不是债务,而是她的大女儿。
大女儿的成绩其实还不错,但中考前几个月忽然出现了厌学情绪,对上学极度抗拒。
对此,她心急如焚,天天陪聊开导女儿到凌晨,只求孩子能坚持去学校。
好不容易撑到中考那天,没想到女儿竟死活不肯去考试。
她顿时急坏了,各种苦劝,说到口干舌燥、声泪俱下,到最后甚至向孩子跪下来哀求。
直到开考前10分钟,女儿才极不情愿地踏入考场。
结果可想而知。原本能上一流高中的实力,最后只进了一所三流学校。
高一开学一个月后,女儿第一次月考考了全校第11名。
明明开局很不错,没想到孩子又开始厌学,成天抱怨学校和同学,执意要退学回家。
这成为压垮这位妈妈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一下子就崩溃了。
为了大女儿,她耗尽心力,为此还忽略了其他两个孩子的教育。
到头来,所有的隐忍与付出都落了空。她瞬间觉得无比绝望,人生没有一点盼头。
万般无奈之下,她写信给连岳想寻求一丝开导。
![]()
![]()
教育中的努力陷阱
这位妈妈的经历,让我特别感同身受。代入她的处境设身处地想一下,相信我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是“天塌了”。
作为80、90后的家长,我们从小就被父母反复告诫: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会混得很惨。
我们惯性的教育逻辑,就是按部就班地走升学求职的传统路线,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在社会价值框架里不掉队。
因此,当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遇上孩子学业上不争气的事实,很多父母都特别焦虑。
我们总担心孩子的未来会因此没有出路,生怕他们以后人生困顿,过得不好。
到最后,这份焦虑就变成了沉重的压力,压得大人孩子都喘不过气来。
其实,这位妈妈的困境,也是我们好多家长共同的困境。
对此,连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核心——她在教育上“过于努力”了。
她把自己的价值感完全绑定在了大女儿的学业上,无法接受孩子未来可能学历不高的现实,并认定“成绩不好”就等同于“人生无望”。
这种单一化的认知模式,成为了她痛苦的根源。
而家长一旦陷入这种思维,教育的重点就会不自觉跑偏。
我们就会把学业表现当成鸡娃的唯一目标,把成绩单当成孩子的“人生判决书”,甚至为此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医生徐海军接诊过一个病例。
女生患有抑郁症,在家吞服了大量安眠药想自杀,被发现后送到了医院。
洗完胃已经是凌晨。女孩妈妈问医生的第一句话却是:“明天能上学吗?”
评论区里,还有一位精神科医生透露,遇到过一名学生因为抑郁症住院了,妈妈却还在纠结能不能让医生帮忙把孩子的作业送进病房。
![]()
可是孩子都到这个份上了,再谈学习和成绩又有什么意义呢?
教育上,要是大人努力的方向搞错了,不仅会变成无效内卷,还会搭上孩子的健康成长,破坏掉和谐的亲子关系,到最后两败俱伤。
![]()
![]()
重新定义养育的意义:99%的孩子都是普通人
面对这位绝望的妈妈,连岳给出了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休息一会。吃好睡好。把最在乎的事放一放。”
他的观点发人深省:“孩子无论会不会读书,99%的归宿都是普通人,能自食其力,成家生娃,就是成功。把他们的人生目标设为普通人,身体健康,守法有礼,就行了。这样父母孩子一场缘分,就会比较愉快。”
我们的孩子大概率会平凡度过一生。但平凡并不是失败,违背成长规律的强求,才是真正的伤害。
心理咨询师杜亚檑讲过一个案例:
有位妈妈是硕士研究生,孩子出生后,她辞掉工作,把全部精力扑在孩子教育上,一心要培养他成才。
她买了不少教材和练习卷,自己备课在家教。孩子一年级时,就已经学完了三年级的内容。
学习上她对孩子极其严苛,成绩一滑坡就焦虑,还会进一步增加作业量来补短板。
在这位妈妈的辅导下,起初孩子成绩确实很拔尖,老师都夸赞其有天赋。这让她信心大增,觉得孩子未来可期。
可上了初中,孩子渐渐没了后劲,学习开始跟不上。即便妈妈仍全力鸡娃,他还是越学越吃力,最后出现了心理问题,初三时不得不选择休学。
杜亚檑遗憾地表示,这位妈妈把望子成龙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承担了双份压力,除了自己的学业,还有大人的期待。
这一切最终击垮了孩子。
放下对孩子的过高期待,敢于正视并允许孩子“普通”,或许是父母一生中最难却也最关键的课题。
事实上,养育路上的多数烦恼,都是源于期待落空:
孩子没有按“标准路线”成长,没有达到成绩和名次定义的“优秀”,没有长成大人理想中的模样……
一旦现实出现了偏差,我们就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但其实没有必要。
一来很多焦虑是我们基于当下的经验预判今后,难免把未来过度灾难化。
二来孩子的发展有无限可能,如果我们用自己局限的认知去定义他们的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束缚。
养娃,心态得放平。与其一味地寄予厚望、期盼孩子出类拔萃,不如学会尊重孩子的节奏,接纳他们的平凡,并教会他们在寻常生活中感知幸福、汲取快乐。
![]()
![]()
如何修炼“普通父母”的智慧
有段话说得好:
“接受孩子的平庸,不代表放弃孩子。承认孩子的普通,不代表彻底佛系。明白孩子的平凡,不代表放任不管。”
真正有智慧的家长,从不会困在“成绩至上”的执念里。
而是会抛开分数、荣誉等外在标签,沉下心去看见孩子的真正需求,读懂他们的情绪起伏,在接纳其平凡的同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与陪伴。
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
她的儿子读高三,两个月前状态出现了波动,总说学校的氛围太压抑,让他头晕头痛,要求请假放松。
孩子在高考冲刺的关键节骨眼上出现问题,这位网友内心很焦虑。可她依然答应了儿子的请求,每周都会向班主任请假一到两次,接儿子回家打球、散步。
最近,儿子的情况开始严重,不仅频繁喊累,而且情绪烦躁,甚至出现了摔东西、用笔乱划、舞弄菜刀等偏激的举动。
儿子的疲惫、心慌和气躁,这位网友与她的丈夫都看在眼里,心疼不已。
但他们没有劝儿子要坚持复习,相反却和儿子长谈了一次,心平气和地告诉他,如果状态实在不行,不妨放弃今年高考休学一年,等到心情好一些想高考时再考。
同时,他们还向儿子明确表态,不管今年高考与否,父母都支持他的决定。
他们甚至把手机也交给了儿子,回家后不聊学习,就吃饭、聊天、休息放松。
在这位网友看来,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帮儿子调整好心态。如果心态崩了,什么也干不好。如果精神垮了,考上重点大学也毫无意义。
幸运的是,在父母的包容和接纳下,男孩的状态慢慢在恢复,开始主动要求学习。一切都在向好的态势发展。
![]()
这位网友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她不是在劝孩子放弃高考,而是在以一种方式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胜于你的成绩。”
而当孩子的普通被全然接纳以后,生命反而会迸发出更多能量,创造更多惊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