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 王思祺
近日,一则来自广州的网友爆料引发了广泛共鸣:乘客使用APP扫描乘车码时,手机只是轻微晃动,页面就会自动跳转到购物广告。这一现象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不少网友吐槽“只是想扫个码,却被迫看了三秒广告”“走路稍微快一点就会触发跳转”。
广州地铁随后作出回应,表示已经关闭乘车码页面的“摇一摇”广告。这个看似普通的用户投诉事件,却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户对个人设备的控制权正在受到挑战。
1
“摇一摇”广告的困局
“摇一摇”广告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调用手机的陀螺仪、加速度计等传感器,将原本需要用户主动“点击”确认的动作,替换成了更容易无意触发的“晃动”操作。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对用户选择权和知情权的侵蚀。就像你同意借给朋友一支笔,对方却顺便翻看了你的整个笔袋,还擅自用你的纸写信——这种行为明显越界了。
广州地铁“摇一摇”广告上线后,扫码过闸前必须看广告,严重影响了高峰期的过闸效率,给市民造成不便。对此,人民网评论:“地铁APP作为市民公共出行服务的重要载体,其页面设置、功能展示、广告发布等每一环,都关乎千百万人每天的出行权益和体验。以不恰当的方式弹出广告、以繁琐的关闭流程“霸屏”、在不恰当的时间触发“摇一摇”,看起来是商业广告没有“边界感”,本质上却是丢掉了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便利性底色。”
事实上,“摇一摇”广告的问题并非新鲜事。据报道,此前有城市的公交地铁APP在扫码乘车后,即便乘客万分小心,也会触发“摇一摇”而自动跳转到广告。还有的城市交通出行APP,因弹窗和“摇一摇”广告太多被投诉,相关部门督促整改后,甚至出现广告“再度反弹”的情况。
2
从行业自律到标准制定
早在2022年12月,中国信通院和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就联合推动了相关标准的制定,试图规范APP的“摇一摇”开屏广告,杜绝“自动跳转”现象。
2025年7月,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摇一摇广告触发行为安全要求》,这份文件对“摇一摇”广告设置了更明确的技术规范。其中特别要求:广告跳转的灵敏度阈值必须确保不会在用户走路、乘车、拿起、放下移动智能终端等用户非自主意愿触发的情况下出现误导、强迫跳转。
《要求》还规定了具体的技术参数:触发跳转的动作需要设备加速度不小于15米/平方秒,双向转动角度不小于35度,操作时间不少于3秒。同时,APP必须在设置页面提供便捷的关闭渠道,一旦用户选择关闭,就不能再展示此类广告。
然而,标准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执行才是关键。从广州地铁事件可以看出,即使在标准发布后,仍然有APP运营方未能完全遵守规定。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普遍困境: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之间,部分企业仍然倾向于后者。
3
数字时代如何守护个人的自主权
截至2023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6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如何保护数字权益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个人层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在安装新APP时要仔细阅读权限请求,保持必要的警惕。如果一个计算器APP要求获取位置信息,或者一个手电筒APP要求读取通讯录,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次,要定期检查已授权APP的权限设置,及时关闭非必要的授权;最后,遇到“摇一摇”广告等困扰时,要像广州地铁乘客一样,勇于向平台投诉,通过正当渠道维护自身权益。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综合人民网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