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的留言区有朋友疑问“海瑞这个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青天怎么就令人厌恶了?”那么今天咱们就围绕海瑞所代表的清官来聊聊。
我们都知道大清官海瑞,在老百姓心中是完人是洁白无瑕的,身上只有耀眼的光环,不可能有哪怕一点点的白璧微瑕的黑点。
然而,如果翻阅古人留下的笔墨,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群体意识断裂——士大夫阶级对清官们的评价实在是不能让老百姓满意,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比如晚清的小说家刘鹗,他对这个问题有个直接的阐述,他在《老残游记》里有这么一段:赃官可恨,人人知也;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赃官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唯我不要钱,何所不为,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为了支持这个论断,他在书里面塑造了一个叫刚弼的人物,以清廉自居,但同时是个刚愎自用、滥施重刑、草菅人命的酷吏形象。他办了很多冤假错案:在审理贾家十三口命案时,仅凭极少的证据就断定是魏氏父女所为。他的逻辑令人胆寒:“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一个人钱。”
刚弼坚信自己不贪一文,便拥有了断案的绝对权威,于是跳过证据链,仅凭臆测就用酷刑逼供。这种心态正如刘鹗所斥:“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 ,道德优越感成了作恶的通行证。
刘鹗认为,清官的毛病就是道德上的一种绝对优越感,使他们觉得自己所作所为都是问心无愧,从而容易陷入到一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境界,对自己的行为盲目的自信,做任何事情都凭借着自己这种居高临下的道德感去办。
海瑞就这么个情况,他这个人别说现在,生前就毁誉参半:当时朝廷有人给嘉靖皇帝上书说海瑞这个人“知忠如蝼蚁,尽孝是禽兽”,翻译过来就是这人忠孝异于常人,他做出来的事情都不是人干的,是愚忠、憨孝。这是个既敬佩又愤慨还带点可怜味儿的评价。
海瑞这个人是最典型的读儒家孔孟读傻的人,他一辈子以圣人的标准严于律己,忠孝不仅要两全,而且要全到一个极端。更过分的是他不仅要自己做到,还要求全天下的人跟他一样。他那句话很有名的话“天下皆浊我独清”,把全天下的人都当另类去看,只有自己才是正常人。
那为什么海瑞一直被统治阶级所推崇呢?我觉得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海瑞他一直喊的口号——向朱太祖学习。海瑞的一生其实就是朱明王朝200年主旋律打造出来的极端结晶体,因为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鼓吹道德治国,强调忠孝。
海瑞他原本是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官员, 这是个山多田少、物产匮乏的穷县。按理说,一个县官的职责是想办法让百姓吃饱、生活改善。 然而海瑞他认为整个大明朝全是贪官,“天下皆浊我独清”嘛,只有我是最干净的。所以他每天穿一个布袍,不穿官袍,吃粗米饭,自己种菜, 所做的一切几乎都围绕“廉洁”与“正直”。 老母亲做寿,他才咬咬牙去买了两斤肉,居然成了当地爆炸性的新闻。搞得当时的浙江 巡抚 胡宗宪都知道,就派人去看望他,他也只是用粗米去款待。
然而,“清”不等于“能”。海瑞在任上并没有让百姓生活变好,地方依旧贫困。百姓当然敬他正直,但也有人私下议论:“清归清,肚子还是饿的。”这恰恰反映了道德理想与现实治理之间的落差。
不仅如此,他还动不动对皇帝死谏,时不时抬个棺材上疏。他对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祖制疯狂地崇拜迷信, 朱元璋推崇“以德治国”“以孝治天下”,但因为生性猜忌、刑法酷烈,他所倡导的道德,其实常常与政治暴力绑在一起。海瑞在思想上完全继承了这种极端的道德观,他认为只要合乎“祖制”,即便要以残酷的惩罚去维护,也属正当。
为响应太祖的遗训,他对母亲谢氏是言听计从,可以说是至孝。所以有人调侃他,生平除了相信大明王朝的皇帝和他老妈以外,结发妻子和亲生女儿都是无所谓的。
据《明史·海瑞传》记载,他为母尽孝“有过其度”, 三四十岁还与母亲同住一屋,对母亲百依百顺,却对妻妾和子女极度冷漠。别看他那么穷,天天穿布衣,买个肉都要咬咬牙,结果却是他结了三次婚,纳了两次妾。而且每天都板着个脸,跟自己老婆讲什么非礼勿视,但他生孩子的速度他又很快,一口气生7 个,不过夭折了 5 个。
他第一个老婆叫潘氏,非常勤劳,非常肯干,性情温顺,只因为海母不喜欢,他就马上休掉然后续弦了许氏,生了两个女儿,但是他老母亲想要抱孙子,就认为这个许氏没有生儿子的命,所以这个大孝子海瑞直接把她逐出家门。接着第三个老婆突然暴卒,坊间传言说海瑞有杀妻之嫌,但后来不了了之,另外还有一个妾受不了屈辱,自缢而亡。
更令人唏嘘的是,海瑞的一个小女儿因为饥饿吃了仆人递来的一块饼,被他以“失礼”为名禁止进食,几天后饿死。这些记载见于多部明代笔记,虽有夸饰之嫌,但也反映了同时期士人对他性格“过于执拗”的真实印象。
类似事迹在 明朝很多的笔记记录中 举不胜举,包括他们同事之间的笔录。海瑞的一生秉承孝道,但是他的观念实际上是非常的扭曲的,一切正常的人性都在他这种孝道观的掩护之下磨灭了。当然这个就是朱元璋所提倡的孝道,所以同僚数落他“尽孝是禽兽”不过分。
海瑞的一生一心想当个圣人,官场上的他更是不识时务,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整个官僚体系的对立面。因为他自己也没干成什么实事不说,却有病态的、迂腐的、书生典型的道德洁癖,自律的标准之高非人性化,对周围人的道德要求也是严苛到了残暴的地步。所以他当时的恶评在社会上是非常的广泛,所有人都讨厌他。
比如万历四年4月份,当时的海瑞已经是王朝宣传的典型了,但是他的同事,时任南京提御史的房桓,气得不得了,一心上书弹劾海瑞,批评他“大奸即作,欺师盗名、诬甚自贤,损君辱国”。
当然,皇帝是不会处理他的,因为皇帝需要这样的人。海瑞代表着真话,杀了海瑞不就证明皇帝听不进忠言吗,皇帝就是要告诉天下:我连海瑞的话都听得进去,你们还有什么不能跟我讲的?咱大明王朝就是要大鸣大放,大家应该向海瑞学习跟我来说实话。
海瑞是尽忠,但是他做官完全是书呆子的那种方法,别人说什么他就什么,以形式主义的道德去评判是非。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讲到海瑞审案极端偏激,动辄以身份、辈分为标准,“父子争则必判儿输,富穷讼则必判富败。”他把道德压在法治之上。这种裁判方式,看似维护“正义”,实则破坏了法律的公平。
总之当时的社会上下对他都是非常恐慌的,甚至有同僚多次举荐他去京城做官,不为别的,单纯因为讨厌海瑞但又找不到他贪污的证据,没办法搞掉他,只能用这种方法让他赶紧升迁。
搞到最后皇帝也认为他就图个名,干不成什么实事,索性直接利用他的剩余价值——给他竖了一个清官的招牌。嘉靖皇帝就无数次想砍他脑袋,但又怕留下恶名;万历皇帝给他的断语更过分,说“瑞虽当局任势,恐非所长,而用于镇雅俗颓风,令颓风未为无补”。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对海瑞的节操、廉洁深信不疑,但是又认为这个耿直的忠诚只是在道德风化方面有榜样作用,在江山社稷百姓民生方面没有任何的建树。
海瑞的一生除了忠孝,在政绩上基本是毫无贡献,他一生为官33年,一半(16年)的时间在干嘛?在罢官!不是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剧叫《海瑞罢官》吗?虽然说他也提过不少治国施政的意见和方案,但几乎没有被采纳过。实际上,他清廉的努力对当局是没有任何的效用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好的制度,让贪官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单靠某些官员洁身自好没有任何作用。
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后世有人说海瑞如果掌握实权,以他那种搞法不但无法激浊扬清,还会使整个国家变成咱东北边邻居一样的人间地狱。
清代的康熙皇帝对“清官”有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论述。他说:“清官多刻,则下属难堪;轻而宽放,为尽善。”意思是太过清严会让人无所适从,只有宽厚兼容,才算至善。他又引用朱熹之言:“居官,人清而不自以为清,乃为真清。”
身为一国之君,康熙当然不是鼓励贪污,而是不希望出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局面。 这句话用来评价海瑞,恰到好处。海瑞的问题不在清,而在“自以为清”, 这种 优越感 心态导致了他在施政中用法苛刻,而这一点恰恰就导致了老百姓的日子非常难过。
老百姓最怕什么?不是贪官,而是酷吏。贪官虽然可恨,但至少懂得人情世故;酷吏自以为公正无私,动辄用刑,百姓反倒无处可逃。海瑞恰恰就是这种极端的“清官酷吏”。
海瑞认为道德第一,贪污者必须死。他对朱太祖的剥皮实草的残酷惩罚非常怀念,并且建议皇帝恢复这个祖制。这个建议不但让整个官场恐慌,皇帝也吓了一跳,赶紧让他退下,认为这个事情搞得太过分。如果真这么搞,那整个官场就全变成稻草人了。
事实上,朱元璋晚年正是因为这种“以刑治世”的思路,逼得官场人人自危,整个行政体系近乎瘫痪。海瑞还想延续这种逻辑,希望以个人的道德纯粹去重塑整个体制,可体制的问题,从来不是个人品德能解决的。
这正是历史讽刺的地方——皇帝利用清官来证明王朝有希望,但清官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制度出了问题。一个国家若要靠个别人的清廉维系,只能说明制度不公、监督失灵。你海瑞再清,也清不过机制的混浊。
放眼当今世界,凡政治相对亲民的国家,无不是以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执法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如果还需要靠道德去立命,你觉得现不现实?固然海瑞他是大明朝提倡的道德楷模,但是要明白,这是皇帝提倡的楷模,不是老百姓提倡的楷模。
实际上 海瑞在明清两朝民间口碑是很差的, 在其治下基本找不到一户富裕家庭。因为一个富裕家庭在海瑞眼里必然是欺负老百姓的存在,作威作福的存在,三座大山的存在。
就像刘鹗认为的,清官的毛病在于道德上的一种绝对优越感,这使他们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问心无愧,从而容易陷入一个自以为是甚至刚愎自用的境界,对自己的行为盲目的自信,做事所凭借的只是道德上居高临下。现实情况、世俗人情,一概嗤之为乡愿。
胡适对《老残游记》的评价:“这部书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指出了清官的可怕。” 这种可怕,本质上是对制度缺失的警示:唯有建立健全的民主法治制度,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 “为民做主” 变成 “由民做主”。也提醒我们:与其期盼清官,不如期盼清明制度;与其依赖“海青天”,不如捍卫法律尊严。
当我们不再将希望寄托于某个清明“父母官”的出现,而是致力于建设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的制度时,这个社会才能真正迈向成熟与理性。毕竟,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敢作恶,而单靠清官的个人品德,不但难以保证天下的公平,还可能“祸国殃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