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第十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实录
主题:《网络,空心和法律——当代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釜底抽薪之策》
演讲嘉宾:徐凯文 大儒心理创始人、临床心理学博士
十年前,在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上,我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空心病”。我非常惊讶地发现,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厌恶学习,甚至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十年以来,我持续研究这个问题。前不久,一位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很多精神科大夫,包括北大六院的专家。那些精神科大夫告诉他说:“你一定要去采访一下徐教授,因为现在临床上那么多青少年的抑郁问题,至少有十分之一是‘空心病’,药物治疗是无效的。”
现在有这么多的孩子出心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应该怎么解决?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比较大胆,叫做“釜底抽薪之策”。什么是彻底解决的办法?这是过去十年,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一个领域。
我曾有一位来访者,是北京重点中学的高中女生。有一天,她崩溃了,产生了放弃生命的想法,情况很严重。我去给她做危机干预时,询问她:“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她说:“我喜欢画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画作会反映其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所以我说:“你可以给我看一下你的画吗?”她说:“可以”。于是从她的iPad里找出了一幅画。这幅画里呈现的是一个面色苍白、双眼空洞的女孩。
女孩家境良好,父母非常爱她,她就读于最好的学校,但画中的女孩脸色苍白,两眼空洞,没有光。这个女孩已休学在家很久了,没办法复学。抑郁症已经治疗有两年半的时间了,更糟糕的是,她的画中有从四面八方伸出的一只只血色的手在扯她的头发,抠她的眼睛,卡她的喉咙。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太平盛世,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是为什么在这么好的年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比例那么高?孩子们眼中的光和脸上的笑容到哪去了。
我是70后,我们这一代,包括60后和80后,好像很少有什么心理问题,更不用说极端事件。那为什么如今的孩子丰衣足食,有时候却想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一现象愈演愈烈,背后的根源与解决路径,正是我今天想要探讨的核心。
![]()
时代病:经济越发达,心理疾病就越严重
我十年前在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上提出了“空心病”,好像以前这样的情况很少,现在却越来越多。而且不仅在中国,全球都是如此。
我曾参与过一次会谈,讨论了一本书叫《焦虑的一代》,这本书是美国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乔纳森•海特所著,这本书一上市便成为全球畅销书。
看到“焦虑”这个词,你是不是有某种熟悉感?这个时代,谁不焦虑呢?我做医生快30年了,自1997年医学院毕业至今,我觉得变化非常明显,你只要跳出来当下看,规律清晰可见。
在90年代,也就是我做医生的前十年,我在苏州广济医院工作。那时综合医院的疾病都是以感染性疾病为主。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卫生条件差,营养条件差,所以人身体弱,容易生传染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我国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到第七、第五,又跃升至第二,我们进入了富裕的时代。然而,富裕时代到来以后,我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运动越来越少,吃得越来越好,营养过剩,所以糖尿病、高血压还有肿瘤等疾病就开始高发,成为了现在医院主要治疗的疾病。
如今,在全球,尤其是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开始进入到一个心理疾病的时代。疫情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就有9.7亿人患有精神障碍,疫情后焦虑抑郁又增加了25%。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挑战。所以,我们进入了“心病时代”——躯体化、焦虑、抑郁、手机成瘾,包括我提的“空心病”。不是中国有,美国、荷兰、芬兰的研究者也都提出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
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精神健康问题就越多,也越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发展的某种必然。在建设好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主旨。
![]()
心理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全球挑战
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挑战。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显示,24.6%的青少年有抑郁症状。国家卫健委的调查数据显示,17.5%的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
大家知道最严重的、最常见的是哪一类疾病吗?不是焦虑抑郁,是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今天上午我接待了一位来访者,是一个上美高的家庭。物质条件非常好,成绩也非常优秀,却自述难以集中注意力。
此外,焦虑、抑郁、自残、自杀等行为也开始爆发。前天,我们大儒心理的同事们包场看了一场儿童心理健康的电影。现在同时有两部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电影,一部是关于网上约死群的《向光花盛开》,另一部是《陪你到清晨》。
北京安定医院的儿童精神科病房的医生们忙得一塌糊涂。有的精神科同行会开玩笑地说,他们现在要靠吃抗焦虑药才能把门诊看完,因为病人太多了,医生和心理老师都已精疲力竭。
在一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讨会上,北京某重点中学的校长说:“我其实现在最担心还不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我更担心的是老师们的心理健康。老师们压力非常大,非常焦虑。而我最担心的,其实是心理老师的心理健康。”现在心理老师压力确实太大了,他们一天到晚处理危机,这个孩子自伤了,那个孩子不上学了,这个孩子不想活上了楼顶……我们危机频发,心理老师压力巨大。”
![]()
空心病:良心和良知的缺失
这是我十年前在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上讲“空心病”的一张照片。
![]()
我当时只是想有那么多的教育学家、校长来参会,我特别想告诉大家,现在大学生是什么样的状况,基础教育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因为我看到超过30%的大学生觉得学习无意义,超过40%的人认为人生无意义。这实在太荒诞了。
此后,我做了十年的跟踪研究。问题只存在于清北吗?只是大学生吗?中小学生是不是也如此?现在来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十年研究的结果。
![]()
这个数据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大学,不仅仅是985、211,还有二本、三本、高职、研究生,总之什么类型都有。我们有453万的数据来自152所高校(全国有3000多所高校),我们的取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耗时整整十年,并且用严格的标准制定了量表,进行测试。它不是一两道题,不是一个调查,它是用科学维度的量表进行测量。我们发现“空心病”的比例逐年增高,现在已经突破30%,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到人生的迷茫中,这个原因是什么?
五年前,我开始做中学生的空心病量表,为了及时给他们以帮助。结果发现这个比例远高于大学生,甚至接近50%。并且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比例越来越高。
![]()
从心理角度来说,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认同,也就是知道“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完成这个自我认同的任务,按道理说,年龄越大,这个问题就会被越来越多的孩子解决。但是你会发现,“空心病”的数据随着年龄一路走高,最高点是高三,超过了50%。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眼睛没有光,两眼是空洞的?因为他们确实不知道活着是为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他们没有感受到那么多美好。
后来,我阅读文献发现,“空心病”是因为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的缺失。那理想、信仰、价值观怎么去测量呢?其实中国人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就是王阳明说的“人人有良知、良心”。做贼就会心虚,你帮助到别人就会觉得愉悦,觉得自己今天做了正确的事情。这些都没有人教你,它是与生俱来的。
但“良知”怎么测量呢?我查到燕良轼教授的研究,他做了20多年关于青少年良心的研究。他把“良心”分成“八心”。我们来看看,用这个量表同时测“空心”和“良心”,测量大学生的结果是什么?
![]()
简单讲,“空心”和“良心”高度相关。空的是什么心?空的就是与生俱来的良心,它包括: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和诚信心。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人性中这些良心和良知,也就是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地发挥出来,他就很难患上“空心病”。
正如今天上午赵冬梅教授所说,她孩子有那么多的优点,那么多美德老师都看不到。现在有些功利的教育不在乎美德,只在乎分数。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美德没有被鼓励、滋养、看到、发扬,没有让孩子成为真正爱国的、有良知的、良好的社会公民,那他们的心就会空,因为心本来应该被自己的良心和良知所占据。而当一个人无法践行内心的良心与良知时,他是不是会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只是为了吃吃喝喝,吃吃喝喝都尝过了,所以没有什么好活的。
![]()
教育病:内卷导致老师、孩子、家长三败俱伤
今天谈到一个高频词——内卷。孩子苦吗?在座当家长的都知道孩子苦。我女儿从北大幼儿园到北大附小,再到北大附中。在小学和幼儿园还好,进了中学以后,我每天骑着电动车带她去上学,她说的第一句话都是:“不想上学”。
在孩子上高二的时候,我有一天晚上趁她心情还不错(因为平时学业压力很大,所以孩子心情都不太好),就跟她聊起此事。
我说:“你老爸在研究学生厌学的问题,我发现厌学的学生挺多的,你可以告诉我,在你们班里估计有多少人不喜欢学习吗?”
她看了我一眼说:“现在没有人喜欢学习”。
我很惊讶,我说:“学习没意思吗?在我那个年代,学习真的是一个很开心的事情,除了我学不好的物理以外,其他我都很喜欢。现在的孩子怎么会什么都不喜欢了呢?历史多美,文学多美,数学多美,物理、化学、自然现象,这些不美吗?这些东西对你们来说都没意思了吗?”
她答:“老爸,你说的这些东西还是挺有意思。”
我问:“那为什么你们还会厌学呢?”
她说:“所有这些知识变成考点的时候,就没意思了”。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么美好的知识、科学都变成了考试的考点,让几乎所有的孩子,甚至能上清北的孩子都厌学?孩子极其辛苦,每周要学7天,每天作业写到哭。为什么早上就不愿意上学,因为没睡醒,还要长时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压力可想而知。
孩子分数越来越高,但是学习动力越来越低,厌学的越来越多。他们要啥有啥,但是唯独没有快乐。
我们现在的学校,软硬件条件越来越好。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走访过几千所学校,所有的学校都很漂亮,我们做教育大国,做得非常好,但是孩子却越来越厌学。孩子不喜欢学校,进到学校就浑身发抖,他真的是充满恐惧。父母也急得要命,家长越着急越努力,亲子关系越差。
大儒心理位于中关村,好多青少年来访者因为厌学、拒学前来做咨询。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地方我特熟,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来这里,这所有的补习学校我都去学习过。我最讨厌周末,因为平时还有休息的时间,周末都在补课。”
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九年、十年了,所以他们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和问题。学生们竞争激烈,分数越来越高,而且都是高分,差一分就差很多,压力越来越大。
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抑郁?为什么如此高比例?
我分享一个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研究抑郁的实验,实验的对象是老鼠。
怎么让老鼠抑郁呢?就是把它扔到一个水缸里,它要拼命地游才不会被淹死。通常,小老鼠会一直游到它感到绝望,游也没有用,那就放弃挣扎,最后淹死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习得性无助”。
实验主要是看在这种溺水状态里,老鼠会花多少时间放弃。观察老鼠进入到抑郁和绝望的状态,记录下时间,然后再给它吃一点抗抑郁药,看看能否从原来坚持10分钟到现在坚持11分钟,多1分钟,就说明这抗抑郁药有效果。
大家是否觉得,我们现在对孩子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让孩子陷入无休止的疲惫学习中,如同溺水般挣扎。为什么孩子们高考结束以后都要把书撕掉、烧掉、卖掉?因为他们讨厌学习。为什么会讨厌学习?因为学习不再是真正的游泳那么快乐,而是为了活下来。
我曾接待过一个来访者,也是一位高中女生,她因为一门成绩没考到最好就崩溃了,然后休学退学。她也画了一幅画,这幅画是个溺水的女孩,上面是火热的焦虑,下面是水深的抑郁,她在呼救,但是老师、父母都没有听到她喊的声音是什么?她喊的是:“我学得太累了,我坚持不下去了。”
20多年前,我还在苏州广济医院工作的时候,已经有当地重点中学的学生因为学业压力的问题来住院。2003年,我们有个预言:心理学一定会大火。因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越来越高。2012年,我提出“空心病”的概念。2016年,我做了“空心病”的演讲。2021年,国家卫健委邀请我去做专家会谈,我们讨论什么问题呢?就是全国两会,各地都提了大量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提案,这些问题在当地愈发严重,汇总起来看,全国都很严重,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全世界都很严重,怎么办?
我当时提了一个建议说:“不能保证孩子的睡眠,就不要谈身心健康。剥夺睡眠一定会导致身心健康的崩溃,心理问题多是因为睡眠不足,运动减少所导致的,所以一定要给孩子减压减负,要把作业负担减下来。”
2021年国家就出台“双减”政策。疫情进一步加剧问题,孩子们不能跟同学玩,关在自己的家里三年时间,这场疫情的后遗症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全球性的爆发。问题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我们逐步累积。当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出问题的孩子就越来越多,直到现在这样的一个局面。我们必须要开始行动。
![]()
科技病:网络与电子产品,对青少年为害尤烈
30年前,北京中关村有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当时我们都没有意识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来临,信息高速公路就是我们的民用网络。
1995年,我还在上大学,第一次用调制解调器上网,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我们始终要记得:凡事有利必有弊。网络极大改变了世界,但是我们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互联网的世界,我们完全没有经验。
15年前,我在一次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提出,我们要不要想一想互联网会不会对人类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比如人格的变化。我们越来越依赖于跟虚拟网络建立联系,而不是真实的人际关系。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真实的、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现在15年过去了,你会发现,现代的青少年的问题正在大爆发。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比如我这一代人的童年,是野蛮成长的童年。我们跟同学玩耍,下课以后,男生打仗,女生跳皮筋。我们到野地里去捉蟋蟀,跟大自然充分接触。所以,我们这一代,是跟人和自然一起成长的,人类历来如此。
但最近这30年变了,而现在的孩子,跟大自然的接触几乎没有了。我们的孩子度过的是“电子保姆”的童年。如今大家整天跟手机电脑为伴,而跟人在一起时间越来越少,亲密关系越来越少,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容易分散。
互联网从1995年开始兴起,智能手机从2010年开始普及。从1995到2010年是个转折点,青少年的抑郁症开始爆发,迅速上升,全球皆是如此。
![]()
难道只是抑郁吗?焦虑也是如此,越是年轻的一代,焦虑问题爆发得越严重。尤其是初中生。焦虑、抑郁、自我伤害行为排在前三位。当一个人浑身难受,压力巨大的时候,怎么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有的选择割伤自己,女孩尤甚。
我们再看一下电子屏幕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全球的研究显现,屏幕使用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就意味着更多的抑郁症状、更糟糕的教育结果、缺乏睡眠和丧失健康。屏幕接触时间越长,幸福感就越差。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个上美高的女生,她说:“长时间上网以后,我发现我脑子动不起来了,我注意力无法集中,我想不了复杂的事情。难一点的复杂的事情我都做不到。”实际上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那为什么会这样子?
我告诉大家,因为网络、电子屏幕对大脑都有直接的损害。这种媒体使用量越大,往往意味着皮质厚度越薄,沟回程度越浅。这意味着语言技能、阅读技能、社交技能都会受到影响,而且复杂的记忆编码、共情能力、面部表情识别、情绪表达都会出问题。我们已经积累了30年的研究数据,清楚地看到这些负面影响,而且直接会导致认知和自杀行为高度相关,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假设,而是事实。
在这里,我必须要引用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的一段话,我们都熟悉前半句,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他们那个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科技的进步并没有让人更轻松,反而是饥饿和疲劳越来越严重。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机,而且已经离不开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当我们开始有了智能手机以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失去界限了。我们回到家里还会接受到很多工作任务,你还要工作。现在有多少人在9点半之前能睡觉的?科学技术使得人类社会运转的越来越快,大家知道,太快了肯定是要翻车的,现在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有强烈迹象。
马克思、恩格斯又说:“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是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这不就是今天的写照吗?AI越来越像人,但我们的孩子们都会这样说自己:“我是一个工具人,我在完成考试任务、学习任务、拿分数的任务。但我不是人,我感受不到人的美好。”
我们过度使用手机和互联网,是不是已经成瘾到了“电子鸦片”的程度?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手机对青少年的五大危害:
1、社交剥夺,没朋友
什么叫社交剥夺?原来你的时间都是给到你的同学、同伴或者老师的,所以我们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跟人交流才会建立关系。但是,自从手机互联网开始占据人类生活里非常重要位置之后,孩子们跟人交往的时间减少了75%,所以孩子们越来越孤独。
“空心病”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烈的孤独感。如果你有朋友,就有陪伴、有交流,可以打一会球,玩一下,甚至打一架,可能很多问题都解决了,不需要心理医生。
2、睡眠剥夺,昼夜颠倒
你知道孩子复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吗?我们帮助过成千上万无法上学的孩子,发现孩子自己都愿意上学,很多问题都解决了,但还是上不了学。为什么?因为他昼夜颠倒,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到学校就睡觉,所以他无法适应,最终又退回到了家庭。
我做了那么多危机干预、青少年厌学的个案,没有哪个孩子不想上学,他们知道该上学,但是他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的手机屏幕亮着的时候,你就不会知道天已经黑了,我们的大脑没有得到那个信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该睡觉了,大脑会分泌松果体素,这个时候人会自然进入睡眠的状态,但是现在屏幕一直亮着,你就根本不会睡着,所以睡眠剥夺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注意力分散,注意缺陷障碍爆发
当前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最高的是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只要电脑和手机开着,它就会不断地给你发通知信息:有一个人回复你了,又有人评论你了,你又来微信了,有时候不胜其扰,就想赶紧把那个声音关掉。
研究表明,青少年手机上来自社交和通讯应用程序的平均通知数量每天达到了192条,即平均每5分钟一条信息。所以他就没有办法专注到学习中去。
做事不断地被分散注意力,孩子们的注意力肯定集中不起来。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够限制一定的手机使用频率的话,ADHD的症状就会明显的改善,不是一定只有靠吃药。
4、手机成瘾,欲罢不能
互联网内容的特点就是“浅薄”,“营养”太少,可能还有很多毒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孩子获得的都是互联网上不加分别的没有营养的信息,但是他能即刻满足。刷抖音,当时就快乐,但是这快乐就是1秒钟,你还得刷第二个、第三个,所以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但你只是得到了最肤浅的快乐,所以别刷,才能戒断症状。
5、人格改变,消极戾气
我最近看到一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网上约死群。孩子们被拉进一个个约死的群里,被鼓励自杀,被指导自杀。更糟糕的是负面情绪的传递,消极负面价值观的传递。网络似乎是法外之地,所以它反噬人类,特别是青少年。我们对互联网越依赖,对技术越依赖,我们就越孤独,越回避与人交往。
那么,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看到30%甚至50%的孩子遇到困难,靠医生去治疗吗?医生已经耗竭了,靠心理咨询吗?即使我们去年大约有12000多人次的咨询量,但是能帮到孩子的也还是杯水车薪。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我认为这个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高科技的副作用,以及功利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育观也是扭曲的。评价一个学校,“清北率”成为了唯一的标准,其实这否定了99.9%的孩子。教育极度功利化,人才观也扭曲了,只看第一学历。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极端事件必然会爆发。它就像雾霾一样影响着每一个孩子。
我们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到北京等大城市的青少年,都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环境生态当中,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是受害者。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十年前成功治理雾霾的信念去解决问题。从根源上去解决,要改变这样的心态,改变这样的科技对我们的负面作用。
![]()
怎么改变?观念、心态、行动与法律
1、改变一个观念
四年前,我请中国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到中关村做了一场演讲:从教育学角度来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怎么改善?
顾明远先生的观点就是学习不能讲竞争。学习不讲竞争那讲什么?讲互助友爱,共同提高。
![]()
这是一个甲骨文汉字。2012年,我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看到这个字,非常有感触。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比较疯狂,比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我们特别鼓励恶性竞争,但是这个字是一根绳子串起一串贝壳,贝壳就是钱,一个贝壳可以买六个奴隶,所以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这个字就是朋友的“朋”字。我们是应该鼓励学生之间互助友爱、共同进步呢还是恶性竞争,拼得你死我活都要爬到金字塔尖?
所以要改变这个观念,老师需要改变,校长需要改变,家长更需要改变。
2、管住2个关键,做“四好学生”。
(1)睡好。保证孩子每天睡眠时间充足,小学10个小时,初中9个小时,高中8个小时,这是生理需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剥夺睡眠,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健康问题。
(2)玩好。北大附小里有一个石头,上面是冰心奶奶的题词“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要痛快地玩才能专心地学。所以每天2-4个小时的户外活动、体育活动真的很重要,对身心健康,包括孩子们的团结合作能力、好奇心、动手能力都非常重要,而不是重复地做题。
(3)友好。朋友是社会支持,朋友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4)爱好。让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我们不需要每个孩子都走同一条所谓考大学的路。所以我看到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活动的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就少。今天也有我的母校——江苏省苏州中学的老师们在现场。苏州中学一直就是这样的风格,但是你看它升学率低了吗?学生学得差了吗?我想事实并不是如此。
3、法律干预怎样有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里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厌食症,源于“以瘦为美”。如果我想要改变“以瘦为美”的观念,就好像我现在想要改变“过度竞争”的观念,用什么方式改变?我怎么说、怎么宣传,可能都没用。很多国家都发生了这样严重的问题,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颁布法律。青少年的偶像们,这些电影明星、模特,如果他们BMI(身高体重比)不合格,就不能工作,不能够被青少年们去模仿和认同。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从文化根源上去解决这个问题,非常有成效。
另外,我做危机干预的时候,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家长也想管孩子的手机问题,但是他管不住,最后管的结果就是发生亲子冲突,甚至有些孩子出现极端事件。老师也想管,但是老师好像也管不住,也影响师生关系。那有没有好的办法,既不影响师生关系,也不影响亲子关系,同时能够把这个手机管好呢?
我有一个经验,我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如果一个学生有非常极端的情况,是有生命危险的,我要说服家长和他本人愿意去住院治疗,因为只有住院才能保证生命安全,那个时候,他们通常是不愿意的。因为我们有污名化,我们觉得住精神科医院是个非常羞耻的事情,但是当我告诉家长和孩子,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28条规定这样的情况必须送医院,也就是当我用法律来跟家长和学生做工作的时候,他们都会同意。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国家强制力,这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有科学依据。
对屏幕使用时间进行干预,已经开始有实践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某些州、欧盟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合理科学限制社交媒体和电子产品,是解决之道。
![]()
总结
我们总结怎么解决当前这些问题:
1、心理病:大力推进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大家也都清楚,但是需要落实到实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孩子们在学校里面有那么多可玩的、好玩的事情,交朋友,跟老师关系又好,他怎么会不愿意到学校里来呢?
2、教育病:改变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教师的唯一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等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能力。
一言蔽之,就是不能够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不改变,教育的问题就很难解决。
3、时代病: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理性平和,知足常乐。
中华文明有它的大智慧,老外都在学我们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美国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全世界最严重,他们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我们的文化是有大智慧的,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非偶然,我们不用跟着西方走,而是我们有自己的大智慧去解决我们现在的这种压力和过度竞争的状态。
4、科技病:立法(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怎么立法?我跟很多的两会委员、国务院参事讨论过,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方向,也特别想听到大家的反馈,如果大家觉得有道理的话,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建议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
(1)未成年人每天晚10点后不能使用社交媒体和网络。
这个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就是自动断网。要保证睡眠,10点入睡,即便6点起床,也保证8个小时睡眠时间。
(2)建立无手机学校,把孩子还给真实世界、真实的人。
学校里就是交朋友的,跟老师、同学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在自然环境里的阳光下的活动。大家不玩手机,而是和真实的人在一起。
(3)大大缓解因为手机使用导致的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紧张。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能够从根源上更好地、更彻底地去化解现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
我上周在昆明也做了一场类似的演讲。
在这之前我参观了一所学校,是昆明的丑小鸭学校,该校里的学生很多是全国各地厌学、拒学、自伤自残的孩子。
那有没有好的教育模式可以帮助这些孩子?我看到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孩子们在一起不为成绩学习,自觉学习,互助友爱,非常真诚、真实地分享。更重要的是,我在女生宿舍里看到一张非常温暖的图画,这跟我前面列举的两个来访者的图画截然相反,他们充满希望。
![]()
(图为昆明丑小鸭中学女生宿舍涂鸦墙)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爱孩子,我们都特别想帮助他们,给他们最好的成长环境,这是全国上上下下每一个父母,包括党和政府在内的共同心愿。
因此,我们要保障睡眠、保障体育、学习不讲竞争、停止内卷、立法限制电子产品的滥用。只要我们开始行动,改变就会开始。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