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人的素质还在”
2005年9月30日。云南腾冲县腾越镇洞坪村。
第一眼看到的许韩廷[注释3],袖着手,垂着头,坐在自家荫静的天井。
15分钟后,这位83岁的老兵挺直腰身,评价自己:“我军人的素质还在。看起来不死不活了,一喊醒我就精神抖擞。”他甚至捋起袖子,跟我们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云手”,“给我5分钟,小伙子,5分钟内我一定拼得赢你”,他笑,“5分钟以后就不行了”。
许原籍湖南华容,19岁“投笔从戎打日本鬼子”,曾是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兵站第3分站的少尉司书。1942年,“部队从株洲渌口出来,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只穿半截裤子(另半截是绑腿),穿草鞋,都不知道部队要往哪里开。后来到云南,路上走死、病死了好多兵”。
在滇西战场,许称自己是“解粮官”,“人背马驮,负责一个军的吃、用、行”。对“湖南兵”这个身份,他有说不出的骄傲,“真正的南蛮子不是云南,是湖南,湖南人性格蛮,讲义气,打起仗来要死都死在前头”。
许说他留在腾冲,因为“当时思想上想得多,不想干了,觉得自己不应该再拿着脑壳去拼命”,也喜欢腾冲的气候,而且“感觉这里有文化”。
许的部队后来从“保山上飞机,运走了”,“很多人并不晓得是去干内战”。
许说1945年他23岁。而且,那时他姓韩。许,是入赘以后的姓。他后来一直在现在住的这个寨子里教书,1958年被划成右派,但始终“对共产党是一片真心”。
永失故乡
许韩廷曾在1986年回到湖南老家华容住过7个月。许的第二个儿子姓韩,“就是次子归宗”的意思。这位“读过6年古书,上过5年洋学堂”,“爱写诗”的老人,说“诗人是最有情感的,我怎么会忘记自己的故乡”。
而比许大13岁的范如何[注释4],却永远不能再这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了。
96岁的范如何,在保山市委宣传部提供给我们的资料上,仅注明原籍湖南湘潭。没有更具体的乡、村名。老人曾是炮兵。如今,双腿瘫痪,听力全失,“以前就听不大见,被炮声震的”。
跟许韩廷一样,范如何并不姓范,范是入赘之姓。
据范的子女介绍,老人自己的名字叫“何继能”,曾是家中独子,被国民党抓壮丁而入远征军。部队的番号他们已说不清,只知道“打了最惨的松山战役”。后来,我们在当地政府才了解到,范“1938年征兵入伍,编入54军。参加过1938年的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会战,1942年随军调云南保山,参加怒江防守及收复腾冲战斗”。战后,范流落在腾冲县芒棒乡这一带,做地主家的帮工,后落籍该乡。范有6个子女,他和老伴分别由四个儿子供养。范自战后从没有回过湖南,“写过信,没有回音,家里没人了,爹妈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的”。范的二儿媳说,很早以前,范曾想带着其中的两个孩子回湖南,但孩子们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
在老人昏暗、简陋的居所,当我们试着想和他交流,想知道他的家究竟是湘潭哪里,想告诉他我们来自他痛别60多年的故乡,我们发现,一切徒然。
老人听不见,而且不识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