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一个滇西女人的一生
惠通桥,是原滇缅公路上横跨怒江的一座桥,长123米,宽6米。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所属施甸县与龙陵县交汇处的怒江峡谷。此桥1935年建成,1937年修“滇缅公路”时扩建,以其无可替代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中国抗战补给线”的咽喉。据称,当时建桥的钢索,是“从缅甸的腊戌越过485公里丛林小径,由人马驮回”。
今天,如果沿320国道往中缅边境,将不再与惠通桥相遇。
2005年9月28日。我们从保山出发,仍然选择了老滇缅公路。几个小时的弹石路[注释3]盘旋,绕过一些根本来不及数清的高山“U”型弯道,翻越数座连绵的怒山山脉之后,浑浊、广阔的怒江峡谷兀然跃入视线。视线之下1000米,一座钢索吊桥,一座钢索水泥桥。俯瞰有缥缈之感。其中,不再通车的吊桥就是惠通桥。
资料中,这段崎岖山道33公里,“海拔由1950米骤降到610米”。当年负责修建此路段的工程师,曾描述其强烈的气候变化使得“猪肉从峡谷山顶带到下面的大江边就已经腐烂了”。
史载,1942年5月,为阻击由缅甸长驱直入进犯云南的日军,中国守军曾忍痛炸毁惠通桥。此后,日军被阻隔于怒江西岸,直到最后投降,亦未能再向怒江以东进犯半步。1944年5月,中国军队发起“滇西复路战”反攻,经过8个月的浴血奋战获胜,惠通桥复修,中断了两年之久的滇缅公路才又开通。
惠通桥如今作为“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禁止通行。旁边建有“红旗桥”沟通怒江东西两岸,并驻扎着边防检查站。
在此开设小杂货店的“潘大妈”,一生都与惠通桥有关。
“潘大妈”本名邹新兰,世居怒江边。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几代都修路”。她称母亲就修过滇缅公路,“敲石头,当年还从车子上摔下来过”,“姐夫是南洋机工,老家是湖南人”。也正是通过姐夫,她嫁给了“国军的一个副排长”,“姓潘,潘国全,贵州人,打松山受了伤,来这里修被炸掉了的惠通桥”。潘大妈说,原来的滇缅公路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宽,“现在改了一下道,改道我们家也修过”。
潘大妈的老伴19年前就已病逝,因为当过国民党的兵,“五几年六几年都挨过整”,“但我觉得他人好,老实,打日本也很英勇”。
潘大妈说现在她就守着小杂货店,守着已经不过车了的惠通桥。“很多来采访的,说我是历史的见证人,要我讲故事,我不想再讲了”。
这个历尽沧桑依旧有笑靥的老人,显然已隐含着她身边的怒江一样的气质。风烟散去,不再愤怒,但你感到那一川浑浊的江水其实就是隐伏的急流。
它悄无声息地转着旋涡,决然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