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张航在“心房瓦猫博物馆”内制作瓦猫。
揉陶筑首,搓土成身。在昆明市古滇路转角的“心房瓦猫博物馆”内,张航伏案而坐,翻动着指尖刻刀,在陶土上勾勒出瓦猫夸张的神态。
瓦猫,是云南民间安装在屋脊或门楣处的一种传统民间装饰。它融合了实用功能与民俗信仰,用于吞食四方邪祟,护佑家宅安宁。2023年,瓦猫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32岁的张航是非遗瓦猫昆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这家博物馆的主人。2012年,在艺术课堂上初识瓦猫的他被其自由、奔放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自那时起,钻进老城区的市集、工地,寻找瓦猫的踪迹,便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2019年,他创立了“心房瓦猫博物馆”,开展瓦猫制作、非遗体验、瓦猫安放仪式、传统村落游学等活动。
寻找、传授的过程,也是他重新认识瓦猫的过程。“瓦猫不仅是一种装饰或技艺的成果,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张航眼中,瓦猫是被赋予人格的存在,承载着人们对安居的寄托。
捧起泥土,反复搓揉、捶打;竹刀轻走,刻出须纹与爪印;阴干定型,入窑烧制;过程中全无图纸,也无模样,仅凭心中的所想。工作间内,张航尝试调整瓦猫姿态、改变头身比例,思索在旧工艺上创造新表达。“瓦猫的肚腩要留空,口尾相通,保留‘吞进不好的、排出有益的’寓意,让新瓦猫依然肩负传统的使命。”
城市的肌理中,时光悄然流转,万物晕染出岁月的妆容。曾镇守老宅的瓦猫,在屋脊之上静沐流光,见证着世事的沧桑变迁。即便老房子面临拆除,瓦猫仍是这个“家”的一部分,张航感慨:“它生于泥土,守护人家,最终又归于泥土。”
博物馆的陈列架上,来自云南各地、形态各异的瓦猫静静排列,注目着匠人,盼望着可守护的新房。“当老屋倒下,旧时的屋脊或已不复存在。让瓦猫跃上‘心房’,走入人心,便是我的答案。”张航说。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
11月7日,张航在“心房瓦猫博物馆”制作瓦猫。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
11月7日,张航在“心房瓦猫博物馆”制作瓦猫。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
11月7日,张航在“心房瓦猫博物馆”内整理瓦猫。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
11月12日,张航在昆明市海晏村收集瓦猫影像资料。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
11月12日,张航在昆明市海晏村收集瓦猫影像资料。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
这是11月7日在昆明市“心房瓦猫博物馆”内拍摄的瓦猫。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
这是11月7日在昆明市“心房瓦猫博物馆”内拍摄的瓦猫。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
11月12日,张航(右)在昆明市海晏村采风时与村民交流。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
11月7日,在昆明市“心房瓦猫博物馆”,张航整理收藏的瓦猫。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
11月12日,张航在昆明市海晏村收集瓦猫影像资料。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
11月7日,张航在“心房瓦猫博物馆”制作瓦猫。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
11月7日,张航在“心房瓦猫博物馆”制作瓦猫。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
11月7日,张航在“心房瓦猫博物馆”制作瓦猫。
新华社记者 高咏薇 摄
![]()
11月12日,张航在昆明市海晏村收集瓦猫影像资料。
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