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的一些事
采编:互联网的一些事(imyixieshi)
11月18日消息,近日新华社发文,直指汽车行业的浮夸风、巧嘴风该刹了。
新能源汽车,本该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骄傲。但如今,它越来越像一场用嘴说出来的幻梦。这些年,不少新能源车企早已忘了自己是造车的,反倒演起了脱口秀。
![]()
发布会上,一个个CEO比谁更会讲段子,零部件的名字越来越像武侠小说,从“龙鳞电池”到“天眼智控”,满嘴武侠风,听起来玄乎,却常常只是普通技术的包装。
而这些名字背后的技术,往往是些换汤不换药的旧瓶装新酒。比如有的所谓“创新电驱系统”,拆开一看其实就是换了个壳的常规电机。
技术原理不复杂,包装词汇倒是一个比一个高大上。这种“语言腐败”,让普通消费者看得一头雾水,买车像是在考古。
![]()
更让人无奈的是,车企之间的竞争方式也变了味。很多发布会不忘拉踩同行,暗示对手落后,甚至直接用数据和视频影射竞争者。有的车企嘴上不说,暗地里各种影射同行。什么“友商某款车缺这少那”,什么“我们领先几代”,甚至公然在发布会上用数据、视频“内涵”竞争对手。
![]()
一些高管更是把宣传推向极端。有的宣称自家智驾系统可以让司机一路打盹,有的甚至说开车能延寿三十年。这些话听起来像段子,却被当成卖点。
除了“吹牛”,他们还极度反感别人说真话。有媒体发布对其车型的负面测评,立马收到律师函。甚至有车主投诉车辆问题后,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车标被抠、车身被盖布,视频一上传账号就被封。
除了夸大宣传,数据造假也屡见不鲜。有车企宣称“3分钟订单破万”,但事后被爆出大量“刷单注水”。月销量表单更新频率高得离谱,几乎每隔几天就能看到“最新销量王”轮番登场。早已不是为了公布成绩,而是为了制造声量。
![]()
新华社指出,工信部等部门已启动专项整治行动,打击虚假宣传。新华社评论强调,夸张赢不来真口碑。吹牛说不出硬实力。车企必须注重核心技术。安全可靠的品质和创新才能让行业健康发展。
有网友评论得好:“你再难,也没有起早贪黑赚钱、真金白银买车的消费者难。”车企们不能只想着如何“说得好听”,而要踏踏实实把产品做扎实。技术是基础,服务是保障,营销只是锦上添花。
如果继续沉迷于“巧嘴”与“浮夸”,不久的将来,市场自然会给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消费者会用脚投票,把那些靠忽悠起家、靠套路维持的厂商淘汰出局。
毕竟,车不是用来听的,是用来开的。当潮水褪去,最终为这些乱象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