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梦碎:一场“借名买房”引发的家庭地震
“我们出钱买的房,如今连名字都要不回来!”年过七旬的王教授夫妇坐在法院调解室里,手里攥着厚厚一沓转账记录,声音颤抖。
2023年,为了避开限购政策安心养老,王教授夫妇掏出600多万积蓄,以儿子和小孙女的名义在奉贤买下一套别墅。从选房到装修,老两口亲力亲为,儿子儿媳从未过问。谁知,当他们办完产权变更时,儿媳突然反悔,拒绝签字,家庭矛盾彻底爆发。
![]()
亲情博弈:微信聊天记录成“赠与”铁证?
一审法院的判决让王教授心寒:微信聊天中一句“房子住15年后留给你爸和你妹”,竟被认定为“赠与证明”,房屋产权归儿孙所有。更让老两口无法接受的是,法院未追加王教授老伴为当事人,直接将夫妻共同财产认定为个人财产。
“一句闲聊就能推翻600万的出资事实?”王教授的老伴在法庭外哽咽,“我们卖了两套房才凑够钱,如今连家都要散了!”
![]()
调解僵局:5%份额让步背后的辛酸
二审调解中,法官提出折中方案:房屋50%归王教授,50%归小孙女。为维系亲情,老两口最终让步,愿赠与小孙女5%份额,并承诺:“若孩子成年后知书达理,未来还会留下遗产。”
然而该方案仍未获的儿媳同意,二审调解陷入僵局。
法律解析:借名买房这些坑千万别踩
1. 借名登记风险
此类纠纷中,实际出资人需承担举证责任。若无法证明“借名”合意,房产可能被认定为赠与。王教授虽签署了公证协议,但儿媳作为小孙女监护人拒绝配合,导致过户卡壳。
2. 夫妻财产保护
王教授老伴未被追加为当事人,导致夫妻共同财产被错误分割。老年人处置大额资产时,务必确保配偶参与法律程序。
结语:
一套别墅,照见了人性与利益的纠缠。当亲情成为谈判筹码,法律或许是老人最后的盾牌。王教授的遭遇提醒每个家庭:财产规划需谨慎,莫让养老钱沦为亲情试金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