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西路街道的复元坊社区1号楼建成于1995年,作为有着近三十年房龄的老式高层居民楼,曾面临邻里关系淡漠、公共事务推进受阻等老旧小区的普遍困境。然而,如今的1号楼却摸索出了一套让“邻里陌路人”转变为“自治一家人”的好办法。
美食为桥,打破邻里隔阂
“吃饭了吗?”这句最平常的问候,在这里成了打开邻里心扉的钥匙。楼组长陈翠英是个热心肠,看着楼里邻居见面都不打招呼,她心里不是滋味。有一天,她灵机一动:谁不爱吃口家常菜呢?就从自家厨房开始,她端出了一盘盘拿手菜,邀请邻居来尝尝。
没想到,这一尝就尝出了感情。红烧肉、番茄炒蛋……一道道家常菜让原本陌生的邻居坐到了一起,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从“你家这道菜真好吃”到“我家孩子也在那所学校”,聊着聊着,大家就熟了。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随着参与居民越来越多,美食分享活动升级为常态化的楼组美食节,成为居民走出家门、融入集体的重要平台。在活动带动下,27名热心居民自发组成了志愿者团队,把整栋楼的事当成了自己家的事。这支团队后来获评“上海市十佳志愿者团队”称号,为楼组自治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多元联动,攻坚电梯更新
邻里关系好了,办大事就不难了。2023年,1号楼原有电梯频繁故障,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特别是高楼层的老人上下楼特别不方便。
居民区党总支迅速响应,牵头成立由楼组长陈翠英、党员业委会主任王志、物业公司代表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艺玲组成的电梯更换筹备小组。筹备小组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入户走访、楼组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耐心解答政策疑问,最终实现100%全楼居民同意更换电梯,并成功争取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
施工期间,大家互相体谅,重点关注高楼层老年居民需求,及时通报施工进展。整个工程顺顺当当,没有产生一个投诉工单,成为街道老旧小区电梯更新改造的示范案例。
“四勤”破题,巧解邻里纠纷
再好的邻里也难免有摩擦。有段时间,楼上楼下两户人家因为噪音闹得不愉快。社区工作人员用上了“四勤”工作法,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硬支撑”。
脚勤——收到居民反映噪音情况的12345工单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即上门沟通,耐心倾听诉求,细致排查噪音来源,初步锁定楼下吊扇运行可能是主要诱因。
口勤——当调解陷入僵局时,工作人员采取“一对一”沟通模式,分别与双方居民反复沟通,先后3次搭建面对面调解平台,让双方充分表达诉求,逐渐缓解了对立情绪。
约勤——党总支启动“三所联动”,约请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专业人员介入,提供法律咨询;同时约请街道城运中心、环保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检测,最终出具权威结论。在多方推动下,楼下居民同意尽量避免夜间使用吊扇,楼上居民也表示理解,主动提出出资为楼下购买电风扇。
脑勤——当问题再次出现时,居民区党总支坚持“脑勤施策”,量身制定三套解决方案,经过专业细致的沟通解释,居民最终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主动致电12345热线表示满意。
![]()
软硬结合,构建治理新格局
从一起吃饭到一起办事,再到一起解决矛盾,这栋老楼的故事正在传开。通过“软硬结合、双轮驱动”,1号楼成功实现了从“情感共同体”到“利益共同体”再到“治理共同体”的升华,形成了“小事不出楼组,难事不出社区”的良好治理格局。
“以前见面点点头,现在见面拉着手。”一位居民笑着说,“这感觉,真好!”
下一步,芷江西路街道将持续总结推广该楼组的治理经验,以点带面激发更多楼组自治活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让居民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郁婷苈
编辑:徐悦琳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
![]()
![]()
![]()
![]()
![]()
![]()
![]()
![]()
![]()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