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一位母亲在网络上的哭诉,让人看了心疼又愤愤不平。
她的儿子在学校里,因为和同学课间打闹,抓了一下女生的衣袖,就被学校处以顶格处罚:记过、停课一周、停晚自习。她在老师办公室崩溃大哭,“哭到心脏疼,喘不上气”。最终,学校“心软”了,将停课缩短为两天。
![]()
岂料,刚把儿子接回家,又被班主任通知到学校,被扯衣服女生的家长不依不饶,要求加重处罚,后来在儿子做出保证后,班主任决定维持原处罚,同时停掉了孩子的午餐。
![]()
初读之下,一股强烈的愤懑涌上心头。这太过分了!初中玩得好的同学,在玩闹中一次无心的拉扯,何至于此?网友也是纷纷指责学校处罚不公,质疑惩戒的合理性。
![]()
但冷静下来,将两篇短文连起来,再读一遍,那些被我忽略的反常信号,就跳了出来。
这绝非“抓了一次衣袖”那么简单。如果是,那么在同一场打闹中,另一个推搡了女生的男生,为何只被停了晚自习,而她的儿子却被顶格处罚?
校方的解释很清楚:“是按照他开学以来在学校所有的表现作出的处罚!”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打散了这位母亲描述的想当然。那个看似荒谬的处罚背后,可能深埋着一个我们未曾看见的、持续已久的顽劣形象。那个在母亲笔下“只是玩闹”的儿子,在学校的评价体系里,或许早已是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麻烦学生”。
![]()
更令人深思的是女生家长的反应。他们的“不依不饶”,他们“怕报复”的强烈担忧,这都不是针对一次普通玩闹应有的情绪。恐惧,往往来源于切实的威胁。一个能让女生家庭感到恐惧的学生,他的行为,真的仅仅是“开朗的打闹”吗?为什么最初女生的家长没表态,过了一夜却态度骤变?有没有可能,在这一夜里,那个女孩向父母描述了比“抓衣袖”更让她感到不安的细节。
母亲的文字,像一层精心编织的纱,只让我们看到了她想要我们看到的部分——她的无助,她的眼泪,学校的不近人情。但她却巧妙地略去了最关键的部分:儿子的行为,究竟对那个女孩意味着什么?
![]()
现在看来,这位母亲的2篇“小作文”,堪称一次高明的舆论运作。她成功地调动了网友的情绪,让我们为她揪心,为那个“蒙冤”的孩子不平。然而,当我们开始质疑,开始追问,就会发现她的叙事里充满了精心设计的模糊与矛盾。
她反复强调处罚的“不公”,却对儿子长期以来的表现避而不谈;她渲染对方家长的“咄咄逼人”,却闭口不谈对方恐惧的根源。她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外部,唯独没有一丝内省的微光,没有一句对儿子的批评,更没有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她在用“母亲的眼泪”这一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来逃避一个更为残酷的问题:她的儿子,到底怎么了?
![]()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学校的“顶格处罚”。它是在常规教育手段全部失效后,不得不采取的“休克疗法”。当谈心、批评、警告、小处分都无法触动一个学生时,学校还能做什么?或许,只有通过这样强烈的、足以打破其舒适区的惩戒,才能让他和他背后的家庭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停课,不只是惩罚,更是一种强烈的信号:是时候停下来,好好看看你的孩子,看看你们之间的关系了。学校的动机,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既是对屡教不改者的最后警告,也是对校园安宁和其他学生的保护。
![]()
那么,结论究竟是什么?我想,那件被拉扯的“衣袖”,所遮蔽的远不止一个女孩的手臂。它遮蔽了一个初中男生长期行为失范的真相,遮蔽了一个家庭教育的缺失,更遮蔽了我们审视教育复杂性时的冷静与深度。
那个真正被困在风暴中心的少年,他需要的不是母亲用眼泪筑起的保护墙,而是一双能帮他看清是非界限的、严厉而清醒的手。
![]()
你认为这位妈妈这样写小作文,不去管在家停课的儿子,合适吗?
(图源网络,侵联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