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5岁的刘大爷坐在老旧沙发上,电视里播放着熟悉的地方剧。他手边总是离不开满满一碗炒花生,每天小酌两口,顺手抓一把边吃边看。家里人常劝他,“花生健康,比薯片强多了。”
可最近一次体检,却让全家都慌了神,医生皱着眉头说:“心脏血管收缩变窄,危险!”刘大爷纳闷,“我都不怎么碰油、盐,也没熬夜,怎么会心脏出问题?”其实,这样的困惑,正在成千上万中老年人身上不断上演。你也以为“坚果越多越好”?
那么,心脏为何与花生等坚果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那些人人都说健康的坚果,真的万无一失吗?
![]()
“坚果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心脏有益。”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句话。
但中国营养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多项权威研究显示,适量摄入坚果,确实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如帮助控制胆固醇、强化血管弹性等。比如每天吃25-30克坚果(一小把),能使冠心病风险下降6%-14%。
但真相远不止此。很多人根本忽略了坚果的潜在风险:
坚果热量极高:每100克坚果普遍含脂肪40g以上、能量590kcal,比一碗米饭高出数倍。日积月累,会让体重悄然飙升,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负担骤增。
![]()
众多市售坚果为“重油重盐零食”:“炒”、“炸”后的花生、腰果、杏仁,高温处理让油脂含量和氧化物激增,外加钠盐含量暴涨,一步步把血管推向硬化和收缩。
花生是常见过敏原,严重时可诱发心脏骤停、休克。
霉变花生易含黄曲霉毒素,肝脏固然受损,但研究亦指出,这类毒素可直接引发心肌损伤、心律失常。
很多人自信地把“吃坚果”当成日常保健习惯,却忽视了吃法的分量与方式。“只要吃对了,对心脏健康反而有益!但一旦吃过头,负担远大于收获。”
血脂、血压升高。一项覆盖8600余人的年度慢病调查发现,长期摄入炒制/油炸坚果或每日不计量吃坚果者,血脂异常发生率高出普通人群12.8%,而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5%。
![]()
诱发心律失常。含盐、含糖高的加工坚果摄入,每增加50克,每年心律失常相关并发症风险提升约17%。不少中老年人夜间暴饮暴食坚果,突发“胸闷、心慌”,多因心率失衡所致。
体重、脂肪积聚,心脏负荷变重。一项中国南方的营养队列研究指出,连续6个月每日油炸坚果摄入40克以上者,BMI平均升高2.1,腰臀比值明显增加,心脏供血变得异常艰难。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世界心脏联盟报告称,持续高盐饮食会导致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下降13%-19%,直接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引发心脏供血不全。
需要提醒的是,天然坚果适量食用与心脏保护呈“U形曲线”。也就是说,吃太少好处有限,但吃的多了危害甚至大过好处。最推荐的食量,就是一小把(约28克/天),严禁无节制。
![]()
可见,坚果既不是“吃多少都不嫌多”的仙丹,也绝非一禁了之的垃圾食品。关键在于——种类选对、吃法讲究、切忌放纵。尤其是以下三种坚果,心脏病高危人群和中老年人请一定要慎重:
油炸让花生吸足油分,每100克油炸花生脂肪含量高达49克,同时还增加了氧化脂肪酸和致炎反应。大部分油炸花生钠盐含量每百克超过1300毫克,而世卫组织每日钠推荐摄入量仅为2000毫克。长年累月,血压顺势升高,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呼救”。
![]()
腰果本身热量高,盐焗后钠含量和能量均翻倍。不少高血压人群嗜好盐焗腰果,结果是血管损伤,心率失常。每百克盐焗腰果钠含量常超1000毫克,一次小袋已逼近全天极限值。
外层糖衣虽薄,却让杏仁的热量、碳水化合物暴涨,一小把热量高达200千卡,糖分超每餐推荐。“高糖+高热量”可引发胰岛素抵抗、心率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若再长期作为办公室“嘴馋零食”,心脏压力堪比马拉松冲刺。
怎么做,才能让坚果真的利于心脏健康,而不是“伤心”?三大细化建议送给你:
优选天然,少碰加工
选择未经油炸、无添加盐和糖的原味坚果,如原味核桃、杏仁、松子等。避免“咸、甜、辣”等口味坚果,即便再诱人也要管住手。
![]()
小把原则,控量为王
不管多健康,每天一小把(28克左右)足矣。可参照自己手心盛满的程度——慢慢嚼,别边看剧边“无意识暴吃”。
关注保质期和存储
霉变坚果不可食,尤其是花生。存储时避免潮湿环境,吃前闻一闻有无“霉味”。不吃隔夜或回潮的坚果,远离黄曲霉毒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