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玄武湖
夏日龙池湖全景
珍珠河
大泉湖秋景
□ 本报记者 徐晋 通讯员 宁水轩
治理一条河,真正的挑战不在水里,而在水的来路与归处。南京的解题思路,是将视线从河道本身移开,投向地下管网的最深处,延伸到乡村流域的最远端,完成一场从“单点治理”到“系统重构”的深刻变革。
五年来,564条幸福河湖的蜕变,是市民推窗可见的风景——月牙湖的白鹭、珍珠河的樱花、金川河畔的棋局,都在诉说着人与水的新故事;在地下,一场针对280公里“病灶”管网的无声手术,用清淤、修复、更新的方式,从源头守护着地上的清波;面对更广阔的乡野,10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共富密码”,水土保持的生态账本在这里完成了价值兑现。
当治理的脉络贯通城市与乡村,当清波与活力重回这片土地,南京与水的故事,在这片流淌千年的土地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幸福增量——城市河湖的“美丽再生”
早上7点,第一缕阳光掠过紫金山脊,温柔地洒在月牙湖平静的湖面上。市民张庆华沿着熟悉的环湖步道慢跑,他的脚步声惊起几只白鹭,扑棱着翅膀掠过那片茂密的“水下森林”。“几年前,这里夏天还有味儿,现在水清得能看见鱼群,每天不来跑一圈,浑身都不自在。”他擦了擦汗,望向湖心,那里正有工作人员乘着小船,例行检查水生植物的长势。
同样在这个早晨,数公里外的江宁区,邵圣中心沟岸边迎来了第一批访客。附近的居民李小娟带着小孙女在岸边散步,孩子指着河底摇曳的水草和不断冒泡的“珍珠项链”兴奋地叫起来。“奶奶,小河在呼吸!”在李小娟眼中,这条家门口的河曾因淤塞发臭而被邻里抱怨,如今却成了社区群里交口称赞的“小景点”。
这些发生在南京不同角落的寻常晨景,共同拼凑出一幅城水关系重塑的画卷。改变的起点在2021年。那一年,南京迈出了从“治污”向“幸福”转型的关键一步——及时编制《南京市幸福河湖评价规范(试行)》和《南京河湖建设技术指南》,并出台了《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3年)》。这份纲领性文件,将传统河湖治理升级为涵盖水质达标、生态健康、文化彰显等众多指标的幸福工程,标志着南京治水理念的根本转变。
“就像装修房子,以前我们只管把墙面刷白,现在要考虑采光、动线、功能分区,甚至挂什么画。”南京市水务局河长制综合处处长胡文杰打了个比方,“幸福河湖不仅要水清岸绿,更要让市民有获得感、幸福感。”这套新标准的确立,为南京此后数年的河湖治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标尺。
首轮三年行动成效显著。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幸福河湖396条,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在此基础上,去年南京又出台新一轮幸福河湖建设两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至今年底,全市建成区河道将基本建成幸福河湖。这意味着,经过五年持续努力,南京的治水工程将实现从“示范引领”到“全域覆盖”的历史性跨越。
每一条河的再生,都是一次量身定制的“微创手术”。在鼓楼区,流淌着千年历史的金川河畔,退休教师老陈正和棋友在河长制主题公园的凉亭里对弈。他曾见证这条“母亲河”从清澈到黑臭,再重回清澈的全过程。“你看这水、这景,还有讲历史的宣传栏,感觉过去的精气神又回来了。”他落下一子,语气中满是欣慰。治理后的金川河,不仅水质稳定达标,更通过滨水空间的重塑与历史文化的挖掘,重新成为了居民生活的中心。
春天的珍珠河,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河道两岸,樱花如云似霞,飘落的花瓣随清澈的流水形成一条“花溪”,吸引了无数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谁能想到,这条如今的“网红河”,过去曾是市民宁愿绕路也不愿经过的“龙须沟”?
视线转向河西新城,爱情湾湿地公园藏于闹市,却静谧悠然,这里展现着生态修复更为精妙的境界。午后,观鸟爱好者黄政文正架着望远镜,悄悄记录一只罕见水鸟的动向。“看,那只青脚鹬,去年都没见过。”他低声说。这片湿地自改造后,本土植物从12种增至82种,鸟类从6种增至17种,成为了城市中央的“生物方舟”。今年,它也因此斩获了第十七届全国水科技大会“协同创新案例”榜首的荣誉。
于是,南京的治水之路,清晰地划出了一条从消除黑臭的“治污”,到水清岸绿的“造景”,再到人水和谐“赋能”的演进轨迹。一场城水关系的深刻重构,在这五年间悄然完成。如今,漫步在南京的街头巷尾,一条条焕然新生的河湖以各自的方式,讲述着这座城市关于生态、关于生活、关于未来的新故事。这场关于“幸福”的实践,让千年水系与现代都市达成了新的和解,也让“山水城林”的城市名片,在潺潺流水声中愈发闪亮。
破局之战——地下“动脉”的无声攻坚
南京的治水故事,远不止于水面之上的清波与绿岸。当市民游客在珍珠河畔欣赏樱花雨时,一群“河道医生”正头戴探照灯,踩着齐膝的淤泥,深入城市地下深处的“盲区”。
时光倒回去年夏天,位于南京主城核心区的干河沿前街之下,一场针对干河沿暗涵的“微创手术”正式启动。这条602米长的暗涵,如同一条藏匿在地下的“黑龙”,承担着玄武和鼓楼两大片区约270公顷区域的排水任务。由于历史原因,涵内常年淤积,管道错接混接问题突出,导致污水积存、雨天溢流,对内秦淮河水质构成持续威胁。对其进行彻底整治,成为打通城市“地下动脉”的关键一役。“里面情况复杂得超乎想象。”施工团队回忆道,几十年的淤积、错接的管道、积存的污水,让这里成了影响下游水质的“定时炸弹”。
暗涵整治,常被水务部门称为“最硬的骨头”。工作人员需要在不影响地面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前提下,通过仅容一人通过的检修井深入地下,在缺氧、潮湿、狭窄的环境中作业。施工队伍创新采用“逆向思维做减法”的治理理念,以涵内排口为切入点,逆向溯源,逐一整改问题管网。
“这就像给城市的‘消化系统’做一场精细的介入治疗。”南京市水务局水环境建设处副处长张静静介绍,“暗涵治理不仅要清除积存的‘病灶’,更要重建健康的‘代谢’通道。”截至今年,这项涉及10个子项的系统工程总体进度已达75%,暗涵内大部分淤积被清除,入涵污水每日减量约1.7万立方米,曾经困扰内秦淮河的雨天溢流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与此同时,在金川河流域,另一场难度不亚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管网修复工程也在同步推进。一段450米长的沿河污水主干管,紧邻学校围墙与河道挡墙,部分管段塌陷严重,常规机械根本无法进场。施工团队创新采用热水固化等非开挖修复技术,像做“血管支架”一样,从内部对管道进行整体加固,既避免了大规模开挖对校园和河道的影响,也保障了片区污水收集系统的安全运行。
这些深埋地下的系统工程,构成了南京水环境治理看不见的“第二战场”。自2020年起,南京对全市主城区地下排水管网实施全面“体检”,累计排查里程达1200公里。经过精准诊断,280公里管网被判定需要“重症监护”。截至去年底,其中220公里已完成改造,剩余的60公里将在今年全面完工。
这些看似分散、实则关联的点位工程,恰是理解南京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一把钥匙。它们如同系统布局中的重要落子,共同构筑起这项系统工程的关键支撑。细看该项行动计划收官蓝图,一系列具体目标正在变为现实:全市将完成700个片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新建和改造修复超过300公里污水管网,实施60处截流设施改造。同时,污水处理能力将新增55万吨/日,新建8万立方米调蓄池,完成10处暗涵整治和800公里雨水管网清疏排查。
从暗涵的清淤疏浚,到老旧管网的精细修复,再到全市污水系统的整体提升,这些不为人知的工程,虽深埋于地下,却如同时刻工作的“城市肾脏”,为地表的水清岸绿提供着根本保障。它们见证了南京治水策略从单点治理到系统谋划,从末端截污到源头管控的深刻转变。
如今,当雨季来临,这套日益完善的地下系统会默默守护着城市的运转。而在地面上,往来的市民们则继续享受着亲水生活的惬意,浑然不觉脚下这场永不落幕的“破局之战”——在这里,每一米管网的疏通,每一次暗涵的清理,都在为城市水环境的改善持续注入着不竭动力。
由美到兴——乡村水系的“共富密码”
清晨的薄雾萦绕在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的茶山间,茶农徐素贞踩着露水,手指轻抚过茶树的嫩芽。“这片山水现在可值钱了,”她指着山下碧波荡漾的大泉湖,脸上洋溢着喜悦,“去年单靠这绿水青山,就给村里带来了2000多万元的收益。”
这笔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交易,是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它不仅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更昭示着南京乡村治水理念的深刻变革——从单纯的水环境治理,转向生态价值的全方位释放。
“我们的理念,是推动乡村实现从‘治水’到‘用水’的跨越。”南京市水务局农村水利处处长丁鸣鸣解释道,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路村等要素,实现水土流失防治、水质改善和生态系统构建的协同目标。南京根据各小流域特点,创新划分为水源保护型、生态宜居型、休闲旅游型和绿色产业型四种发展路径。
这一创新理念如涟漪般在乡野山水间扩散。从六合出发,沿蜿蜒的乡村道路向南,浦口区瓦殿冲小流域展现出另一种发展图景。清澈的溪流两岸,白墙黛瓦的民宿与农家乐错落有致。“环境好了,游客自然就来了。”村民李秀英刚扩建完自家的农家乐,“周末的房间要提前半个月才能订到。”
继续向南,江宁区石塘小流域的实践更显深意。这里不仅恢复了生态功能,还通过“水保+产业+景观”的融合发展,让昔日的荒坡变成了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旺季时,我们的客房天天爆满。”当地民宿经营者说。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治理还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当地特色的雨花茶、有机大米等成了游客必带的伴手礼。
而在溧水区环山河小流域,清澈的水源催生了特色水产养殖业的繁荣。“优质水源让我们的水产品供不应求。”养殖户老王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说。不远处的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将新鲜的水产品打包发货。这里的成功经验还在持续发酵,带动了周边村庄发展起特色果园和观光农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生态价值的转化,在高淳区呈现出更加多元的面貌。这里将“国际慢城”理念融入小流域治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漫步其间,清澈溪流环绕村庄,白墙黛瓦倒映水中,构成一幅动人的江南水乡画卷。当地村民不仅开起了民宿、农家乐,还发展起了传统手工艺制作,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浓郁的乡土文化。
这些生动的实践如颗颗明珠,串联起南京乡村治水的创新图景。数据显示,全市已建成10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覆盖率39.8%,预计今年将突破50%。蜿蜒在田野乡间的1979.47公里农村生态河道,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成为连接生态与产业的纽带。
治理带来的改变,最终沉淀于村民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里。在六合区河王坝小流域,系统治理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收入增长超过10%的同时,新建的文化广场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修缮一新的村舍与整洁的村容村貌相得益彰。“水清了,山绿了,日子也更有奔头了。”朴实的话语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在大泉村,以徐素贞为代表的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护河队,精心守护着这片带来幸福的绿水青山。“这么好的环境,我们要世世代代守护下去。”她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清流穿城过,活水润田园。在南京,同一道水脉,映照着两种风景,却连接着同一种幸福。城市里,河湖是推窗见绿的日常;乡村中,溪流是增收致富的源泉。水,这条天然的纽带,让城乡因水而联,发展与保护因水而谐。流淌千年的水系与迈向未来的都市,在此刻达成了最美的共鸣。 (本版供图 南京市水务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