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
如今江浙不少人称它为“子孙桶”
待字闺中的女儿出嫁时
嫁妆中还会有此物
里面装有炒米花、红枣和生的花生等食物
寓意“早生贵子”“白白胖胖”
不过在老底子上海
它却真真切切是装排泄物用的
![]()
很多人如今对上海人的印象都是
梧桐区、霓虹灯
但事实上你可能想都想不到——
直到去年
还有居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是
——倒马桶!
![]()
![]()
如今好消息传来
上海人终于要告别这一尴尬了!
——总体完成“拎马桶”改造!
不少90后、00后印象中的上海
是地铁、商场和家里的抽水马桶
但老一辈上海人记忆里的上海
离不开清晨弄堂里
此起彼伏的刷马桶声
![]()
在杨浦区的长阳路
傅老伯和马阿婆夫妇
就拎了几十年马桶
直到半年前
他们还要每天拎着马桶
穿过三四百米远的弄堂去倒粪站
回忆起来老两口至今觉得有些尴尬
马琳琳 居民:
不管刮风下雨,都要拎着个马桶去倒马桶呀。每当我拎马桶的时候,后面总有家长带着小孩,他们看着我,这时候我真的是无地自容了,心里特别不好受。
傅晋才 居民:
人家走进走出,我们拎着马桶还不好意思,天黑再拎出去,小孩看到马桶都奇怪,唉呀拎的什么东西。
傅老伯夫妇所住的长阳路1839弄
是房龄超七十年的老式里弄
房屋结构陈旧、管线“先天不足”
让加装抽水马桶
成了难以独自解决的现实难题
![]()
傅晋才 居民:
一开始是设想它们两头窨井通的,后来距离太远,我就担心水的冲力不够,无法装马桶。
转机出现在今年三月。属地大桥街道开展“拎马桶”点位攻坚,工作人员与物业工程师傅一次次上门,在狭窄空间里“做道场”,最终通过增设窨井、疏通管路,成功给老两口安装上抽水马桶。
周惠力 大桥物业工程部技术人员:
我们就想在他门口吊了一个下水道窨井,跟原来的总管路接通,然后把这个总管路整个又疏通了一下,这样能尽量把管道理顺,他担忧的问题可以解决掉。
手轻轻一按
水流快速将马桶冲刷干净
这个简单的动作
对家老两口来说
却是生活品质的巨大提升
傅晋才 居民:现在就冲水冲的速度很快,也很方便,现在很顺畅。
![]()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
最后一批告别“拎马桶”的居民
如今这方小小的独立卫生间
盛满了老两口晚年的体面与安宁
弄堂一角的倒粪站
也已经成为历史记忆
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
将淡出人们的视线
张寅啸 大桥街道管理办副主任:
这边原来是居民使用的一个倒粪站。随着我们拎马桶改造的结束,这边现在目前是一个封闭的状态,将来在流程走完以后会对它做一个拆除处理。
这里的居民彻底和倒粪的日子
永!别!了!
![]()
除了杨浦
在黄浦、徐汇、虹口、浦东等等多区
困扰上海人几十年的
“拎马桶”现象纷纷落幕
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把“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细,发挥到极致。每一个点位的破解方式也各式各样:
●具备条件的,纳入零星旧改地块实施搬迁置换;房屋老化严重的,进行拆除重建;
●空间狭小的,就想办法“抽户”腾挪或通过增设户外卫生设施予以托底保障;
●涉及风貌保护的,采取“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三同步综合改造模式,避免大拆大建。
过去几十年,上海以百万户为单位,让他们告别“手拎马桶”:80年代83万户、90年代68万户、新世纪96万户……2023年,这座城市为最后的14082户吹响了号角。2025年,这场持续多年的“民生攻坚战”终于迎来收官!
站在上海中心,在上海的最高点,一览“人民城市”的全景,在这里,一边是未来,一边是历史,高楼大厦和百年里弄融合共生,这就是上海,在它飞速奔跑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过,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
看看新闻记者: 王歆瑜、窦雨琪、刘逸然、徐晓、张俊、徐进、樊昊
编辑: 李丽洁
摄像: 杨镏箐
责编: 朱静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