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水脉连阡陌——福州“织网通脉”构建供水保障新格局

0
分享至

近年来,福州市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传承弘扬水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州实践中奋勇争先。

近日,人民网联合福州市水利局推出“奋勇争先的闽都治水实践”系列报道,多角度展示福州人水和谐共生的水治理格局。

初冬时节,薄雾笼罩,阳光穿过云层缝隙,给永泰县赤锡乡淡油村披上了一层金装。

淡油村位于福州市永泰县赤锡乡海拔660多米的高山上,村民老陈拧开水龙头,清澈的山泉汩汩流出。而在100多公里外的长乐松下镇,随着福清引水工程正式通水,居民们欣喜地发现,即便在用水高峰期,水龙头也不再断流。

这两个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背后是福州破解“西丰东缺”水资源困局的生动实践。

据福州市水利局统计数据显示,永泰、闽清等西部山区人均水资源量超4000立方米,而福州中心城区、长乐等东部沿海区域人均水资源量却不足1000立方米。山区“水满为患”,沿海“望水兴叹”的现象,曾长期制约着福州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长乐松下镇福清引水工程。(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福州制定了详细的现代化水网建设规划,核心目标是构建“山海统筹、南北互通、丰枯调剂、多源互补”的水资源利用体系。《福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擘画了“三江一溪八节点、五横四纵三输出”的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让水资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时代之问:山海之间的“水困”与破题

闽都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拥。

然而,这份大自然馈赠的背后,却隐藏着水资源分配的天然难题:海潮溯江,咸涩难饮;东岸盼水,西麓空流。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不仅影响着居民日常生活,更制约着区域协调发展。

在连江县壶江岛,海岛居民长期依赖船舶运送淡水,“一旦遇到台风等极端天气,船舶停航,岛上就会停水。平时加上船舶运输的费用,水价也贵。”因岛上生活不便,岛民们纷纷外迁,曾经的万人小岛,如今常住人口仅剩2000余人。

沿海重点发展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接近极限,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受阻。在长乐松下镇,作为工业重镇,原有水厂布局及供水管网更新渐显不足,辖区内100多家企业部分长期向福清市购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民生之痛同样不容忽视。在闽清县白中镇、白樟镇,因小水厂管理不到位、设施老化,自来水时有浑浊和土腥味,让居民们的日常生活饱受困扰。“遇到暴雨时,水很脏,喝得不放心。”村民的担忧声声入耳。

大水网的建设不是“可选项”,而是关乎福州都市圈未来竞争力的“必答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答案写在十六字的治水思路中。


闽江南北岸。(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织网”“通脉”与“活络”三部曲

治水患、兴水利,既是关系到保障群众生活幸福感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也是影响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发展高度的关键性、决定性工程。

面对水资源东西不均、咸淡交困的天然困局,福州出台《关于推进全域治水建设更加美好海滨山水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均衡;同时,推动水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加快实施闽江口城市水资源配置标志性工程,解决区域供水量不足、水质提升等问题,确保市民群众既要有水喝,更要喝好水。

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一闸三线”工程的全线贯通,标志着福州在破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上迈出关键一步。自该工程通水运行以来,水源水质持续稳定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标准。工程年引水量可根据需求动态调整,在满足平潭及闽江口南岸城市群用水需求的同时,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闸三线”莒口水闸。(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截至2025年10月底,该工程已累计向长乐供水2.56亿吨、向福清供水2.48亿吨、向平潭供水6511.12万吨,有效缓解了平潭及闽江口南岸城市群的缺水矛盾。

如今,“一库三线”的蓝图已经绘就,这一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重大工程,计划在大樟溪新建库容5亿立方米的龙湘大型水库,建设全长168.85公里的三条输水线路,进一步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全域推进“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让福州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供水格局,基本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转变。

福清市创新“统管自建”模式,由福清市级层面统一指挥建设,镇村多方筹款,用水户分摊村内管网建设资金。“在这种模式下,每户村民出资200元—3000元不等,投入成本较以往大幅下降,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福清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福清市创新“统管自建”模式。(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而在偏远山村,福州创新采用“规模化供水+单村供水”双模式,投入市级补助资金880万元,在长乐、闽侯等5个县区选取9个单村纳入试点,探索“县域统管”模式。

比如,永泰县赤锡乡淡油村崎际坑自然村,过去用水靠山泉和简易蓄水池,一旦遇旱季水源不足,汛期则水质不稳定。2024年,福州市水利局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用于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350名村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现在用水方便又放心!”通水当日,村民们很高兴。稳定的供水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村里环境好,又有稳定水源,我打算回来扩大青梅种植规模。”一位村民对“有水”的日子充满期待。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福州通过建设现代化水资源配置网络,系统性提升了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累计投入38.16亿元,开工、新改扩建规模化水厂30个,铺设供水管网8479.35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9.21%,位居福建省前列。

构建安全韧性集约高效水资源配置新格局

织密水网脉络,激活水润民生。

近年来,福州在构建系统完备、互联互通的现代化水网体系基础上,更以机制创新为钥、以精细管护为翼,让每一滴水都褪去“静态”枷锁、涌动“动态”活力,既守住城市水安全底线,又用优质服务浇灌民生幸福之花,绘就“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

福州市坚持“节水优先”,系统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将节水理念贯穿于水资源管理全过程。

全市用水总量从“十四五”初期的23.09亿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1.03亿立方米,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强化用水监管,全市已完成1285家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同时,福州大学城片区12所高校建立高校节水联盟,探索运用“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模式,吸引节水企业投资超千万元,年节水量超292万吨,打造了高校节水“福州样板”。

水权改革同步激活市场活力,福州以水权改革破解资源配置难题,探索生态补偿与市场交易协同路径。

其中,福清市搭建全国首个县级水权交易平台,推动首笔“融水贷”落地,水权投融资模式实现突破,以市场化手段激发节水动力。在平台支撑下,福建省宏港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将其通过节水改造节余的26万立方米水资源使用权,转让给因取水许可水量不足的福清富源供水有限公司,实现了全省首笔企业间水权交易。


福清打造全国首个县级水权交易平台。(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福清市水利局水资源科科长任晓锦表示,经过努力,原计划今年12月底前推动建立的福清市水权交易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成功建成,这为水权改革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市水投集团以其管理的四大供水工程取水权作为质押,成功获得银行贷款,专项用于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创新模式将水权与金融工具相结合,为水利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10单水权交易,交易水量超400万立方米,水资源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水资源优化配置,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在永泰,大樟溪的稳定灌溉让万亩茶园亩产稳步提升,茶旅融合产业年增收持续走高;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一闸三线”双水源保障,吸引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扩产,水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增量的路径日益清晰。

从阡陌乡村到产业高地,从民生福祉到经济动能,水不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而成为润泽万家的幸福源泉、牵引转型的绿色动能。这种转变,得益于福州持续推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展现了水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韧性。这条贯通古今、连缀山海的水脉,不仅悄然改变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更重塑着千年闽都的发展轨迹,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编辑:胡美东 通讯员:陈遴 苏欣 林心洁)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日报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日报网
网站及本账号运营主体为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366449文章数 39108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