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琴红) 秋冬时节,鄱阳湖芦苇摇曳、雁鸣鹤舞,候鸟如约而至。
这片生态盛景的背后,是江西生态环境的坚实守护。2024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PM2.5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5.5%,居中部第一;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率97.7%,接近满分。
赣鄱大地持续的天蓝水清,并非偶然天成,而是一场以市场化手段撬动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实践。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排污权交易累计成交275笔,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藏着江西破解“发展与环保平衡”难题的核心答案,更回应了“排污交易是否纵容污染”的公众疑问。
总量“上锁”
给污染划下不可逾越的“红线”
登录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环境能源交易——排污权交易”保持活跃,几乎每日都有交易达成或出让挂牌信息更新。
11月13日,江西威诺贵金属有限公司完成排污权交易发布公告,其竞拍的颗粒物、COD等排污指标,年限为5年。“公司主营业务是回收未达标电镀产品,进行退镀后再二次加工。在退镀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污染物的排放。”作为新企业,公司负责人陈威宇坦言,获得排污许可,才算是拿到了开工生产的“通行证”。
当然,这绝非“付费即可排污”的简单交易。
江西早期的初始排污权是政府有偿或无偿分配的,而新建、改扩建项目的新增排污权,后续则需通过交易平台获取。“排污权交易的核心逻辑,是给环境容量设定‘天花板’,再让排污指标成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作为全省排污权交易改革攻坚探路者,九江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余波一语道破关键。
这意味着,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始终锁定在既定上限。企业购入指标必须先满足环保标准,出让指标则源于实打实的减排成效。“新上项目排污指标获取,必须由原有项目削减替代。”余波说,这从根源上杜绝了“越交易越污染”的可能。
交易“激活”
让减排成为企业的“盈利选择”
江西的生态底气,始于对环境承载力的敬畏与坚守。
早在2014年,江西便响应国家政策部署,启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筹备。历经多年制度构建,2021年12月16日,九江市两家企业间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完成首单落地,标志着全省排污权交易正式上线。
德安景能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竞买获得九江金源化纤有限公司出售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指标,成交总金额33.4万元。
“排污权交易的关键,是让减排值钱。”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直言,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排放,富余指标就能变成可交易的“生态资产”,倒逼“要我减排”转向“我要减排”。显然,排污权交易,不是污染“通行证”,而是减排“催化剂”,更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助推器”。截至2025年9月底,全省排污权交易累计成交275笔,成交金额4673万元。
机制“破局”
跨区域流动、兜底回购释放生态价值
交易的有序流转,是江西持续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的生动注脚。
改革初期,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交易洽谈异常艰难,有指标的企业“持标观望”,优质项目又“苦寻指标”,闲置的排污权指标和新上项目需求,无论品种、数量,都难以有效匹配,项目落户不确定性极强,客观影响了产业转型发展。
为破解这一困境,九江作为试点率先探索,创新建立政府储备管理机制,筹建排污权储备机构,作为排污权交易的“中枢”,统筹指标收储、调剂与投放。
2024年2月,江西省首笔跨区域排污权交易顺利达成:抚州市的江西自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启动技改项目建设,急需氮氧化物排污指标,而抚州市本地指标不足。两地生态部门协调,企业依托全省交易平台,成功从九江市获取所需指标。
这一突破,为全省排污权市场实现“全行业、全区域、全品类”交易奠定了基础。
更值得称道的是,江西还建立了兜底制度。企业交易获得的排污权,后续产生富余后,若未在二级市场转让出去,将由政府进行兜底回购,全面增强了全社会对排污权价值的认可。
此外,企业排污权被政府收储后,五年内再上新项目的,可按原有排污权收储成本价再次受让(无偿收储的零元受让),提振了企业参与改革的信心。
而排污权交易只是江西生态商品化的一个缩影,如今,林权、水权、碳汇交易等也在赣鄱大地多点开花,让生态资源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
当减排成为获利路径,生态指标成为“硬通货”,赣鄱大地水更清、天更蓝,江豚逐浪、白鹤翩跹,便成了必然的生态馈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