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几个官职,级别都在五品(含五品)以下,却能让大臣都得忌惮三分,这究竟是为什么?表面上看,清朝官制讲究“品级对等权力”,级别高的权力大,级别低的权力小,可这几个例外,却让皇帝、督抚乃至巡抚都要敲敲边鼓,唯恐惹火上身。
首先要说的,就是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原是明代京师六部的监察衙门,明朝的六科给事中手里握着“封驳权”:皇帝和内阁一旦下旨,只要他们觉得不妥,就能打回重拟。光这个职能就够牛了——监察皇帝,还能牵制圣上,你说他们值不值那块“五品”招牌?清初沿袭了明制,给事中的封驳权还在。都察院负责监督百官,六科给事中却成了“监督皇帝”的存在,有百官在先有难处,得听他们弹劾。
![]()
可到了雍正,为了加强皇权,就把六科合并进都察院,科道合一。那道遏制皇权的防线一拆,六科给事中的权力有所下降,可别小瞧他们。清代六科给事中虽然秩正五品,却依旧盯着六部的每一份奏折。只要部里出个差错,上至尚书侍郎,下至司官主事,都得缴械投降:原来一纸弹劾,就能让人簪缨落地,赔上仕途。想想看,六部的几百人,每天都被这几个五品小官监视着,该多揪心。
![]()
第二个角色,是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十五道御史也是五品,从朝廷到地方都有人在汇报,他们的职能和明代差不多:弹劾各省督抚、大学士、科道大臣,谁要是失了职、品行不端,就会有人把他往上面举报。要知道,御史的目的就是“以下犯上”,不弹劾点重量级人物,御史自己都不好交差。
![]()
御史让大臣们睡不好觉,可清朝皇帝也常常把弹劾御史当成“暗中刀”来用。康熙逼着明珠出奏折弹劾鳌拜;乾隆打算收拾张廷玉,也先让御史上疏;同治朝要整恭亲王奕䜣,御史先一步亮出弹劾文书。问题来了:皇帝真要查办,就怕抓不到把柄?不,他们就靠御史“弹一弹、吓一吓”,再补一刀,让大臣自己低头。这种“皇帝+御史”的配合,让御史的腰杆比想象中更硬。
![]()
第三个,是刑部秋审处郎中。刑部是国家最高的司法机构,能定生死,决胜负。秋审是刑部的最后一道关,秋审处的郎中把案子定了,再给皇帝钩决,就看皇帝同不同意了。人命关天,皇帝挑选秋审处郎中从不马虎,要的是办案经验和法律知识双丰收。到乾隆后期,这些郎中比起尚书都有人抬举:只要在秋审处干得漂亮,一个跳级提拔到侍郎的事儿,常有先例。
![]()
别看刑部堂官里有不少“翰林空降兵”,他们进来转一圈就走人。是真懂法的司官撑起了刑部,尤其是秋审处的郎中、员外郎,他们才是决策的半壁江山。要说起含金量,京师六部几百个正五品郎中,如果不是秋审处的,没人敢领他们几分。
![]()
最后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各省学政。学政原本不是正儿八经的官职,还是差遣职,品级随人原有官阶在正五到正七不等。进士出身,翰林院、六部里挑出来,编修、检讨、郎中、员外郎等着外放,学政才算坐稳。学政在地方上管教育,还能“密折”地方政务。这可有意思了:总督、巡抚管军政,一边查总督、巡抚的政绩,一边做科举、学政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政体系。
![]()
到了乾隆中期,皇帝挑选学政时往往嘱咐:“到了地方要留意政务,多报密折。”于是学政就成了地方督抚的“克星”,凡是有人权钱交易、苛敲豪夺,就会被学政一笔带过,顺带上报京里。地方大员就怕这个小官越俎代庖,动不动就说“学政来弹劾了”。因果很简单:皇帝自己要制衡地方,就把教育体系做了一个“核查机关”,学政的权力自然膨胀。
有人要问:这四个低品级的“实权官”都在干啥?为何大臣都得给他们留面子?核心原因就在于:一,他们掌握“弹劾权”“封驳权”“勾决权”“密折权”这样的至高利器;二,他们分布在朝局与地方,既能盯着皇帝,也能盯着百官;三,他们背后又有皇帝或机构撑腰,弹劾之时往往事出有因,让人无法狡辩。
可你要是问,这些五品郎中、御史、学政,到底是皇帝的帮手,还是另起炉灶的“冤家”呢?答案不简单。皇帝紧着他们给自己撑腰,可同时也担心他们成了别人拉拢的小圈子。大臣听到弹劾,立刻心里哆嗦:自递辞表,主动认错,才是最省事儿的。可要是天天被弹劾,自身名誉受损,也会一腔怒火,逼着皇帝拿出实权来服软。就这样,一场场弹劾与封驳的“官场博弈”里,隐藏了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微妙平衡。
风起云涌之后,清朝虽有“康乾盛世”,但这些低品高权的“暗权机关”,也让后世官制变得更阴影重重。有人说他们是皇帝的刀笔,也有人说他们是真正的“清流坚守者”。无论如何,六科给事中、十五道御史、秋审处郎中和学政,这四个看似不起眼的位子,撑起了清朝监察体系的半边天,也活生生印证了:级别不一定等于权力,职衔之外才是权力真相。
信息来源:清实录;参考资料:赵尔巽《清史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