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宋名臣,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人,然而,在这些人物的光环之后,还有一位被严重低估的人物:他历经三朝,扶立两位君主,担任宰相长达10年,深受三代帝王的信任,同时也赢得了许多同僚的称赞。
他就是和范仲淹、富弼齐名的韩琦。
1、从小事做起的榜眼
1008年,韩琦出生在福建泉州的一个世宦之家,他的父亲韩国华当时正担任泉州知府。韩国华在泉州任上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1011年,韩国华去世,韩琦跟随几位哥哥长大成人。1027年,19岁的韩琦参加科举考中榜眼,从此步入仕途,开始他近50年的职业生涯。
![]()
韩琦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韩琦刚步入仕途时官职不高,也非显职,他先后担任将作监丞、淄州通判、监左藏库等职位。将作监丞负责宫室建筑及器具制作,监左藏库类似于现在管仓库的职责,看起来都更像杂务。
《宋史·韩琦传》评价:“时方贵高科,多径去显职,琦独滞筦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和韩琦同科考中的进士,很多人都被委任了显要职位,可是榜眼起步的韩琦却单单停滞在管理仓库这样的职位上。朝廷很多大臣都认为不合适,韩琦却泰然自若,不以为意。
事实上,韩琦在这些业务繁琐的岗位上同样认真负责,毫不含糊。他针对业务流程做了不少合理化改进,所表现出的能力和业绩为他日后走上更高职位奠定了基础。
![]()
影视资料网络图
2、一张纸罢免四位宰执大臣
1036年,28岁的韩琦被任命为右司谏,专门负责进谏和弹劾百官。在这个岗位上,韩琦继续发挥他敏锐观察、敢于直言的优势,针对朝廷各种措施、官员现象提出意见,创造出一共上书七十余次的业绩。
最让人们称道的,还是韩琦“片纸落去四宰执”的光辉业绩。
当时,在朝中担任宰执重任的主政大臣有:63岁的宰相王随、75岁的宰相陈尧佐、66岁的参知政事韩亿、和韩亿同岁的参知政事石中立。
这四位重臣,有的年轻时还敢于直言进谏,在地方治理上颇有业绩,现在则因为年老失去了当初的锐气和干劲;有的则早年就比较平庸,只是因为论资排辈或者品德很好才到了现在这个位置。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班子,每当有政事需要处理时,他们常常各执己见,争执不休,始终不能达成统一意见。
![]()
宋朝官员,网络图
1038年,天灾接连发生,不少地方出现流民,朝廷本应该马上拿出赈济措施。可是,事情到了四位宰执那里,他们仍然旧调重弹,每天吵得很厉害,却始终拿不出有效方案。
一向善于发现问题的右司谏韩琦看到这种情景,当即奋笔疾书,一纸奏章递交朝廷。奏章中,韩琦痛斥这四位宰执的过错,激愤地表示:大宋近80年的太平基业,绝对不能让这样的庸臣恣意毁坏!
薄薄的一纸奏章递交上去,后果显而易见:王随、陈尧佐这四位执政大臣很快就被罢免相位,其中三位被贬出京城,只有石中立还留在朝中任职。
韩琦从此闻名京城,受到名相王曾的高度评价。
3、宰相的头等大事
1058年,50岁的韩琦拜相,成为朝廷重臣之一。
从《宋史》来看,韩琦在相位上,不再像以前那样镇守边疆,朝廷也没有什么重要举措,他的主要业绩就是处理皇室的家务事。
![]()
宋仁宗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第一件就是关于宋仁宗立太子的问题。
宋仁宗在位四十余年,他知人善任,待人宽和,有很好的名声,可惜身体不好,三个皇子又接连夭折,从而让皇嗣问题成为朝中大臣密切关注的大事。
韩琦身为宰相,责任重大,劝说宋仁宗立嗣的责任非他莫属。
无论是作为大臣,还是作为赵宋皇室的外人,想劝说皇上这件事都有一定的风险,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因此而获罪。不过,韩琦毕竟是考中过榜眼的人,脑筋灵活,话说得委婉而奏效。
韩琦没有直接劝说宋仁宗,而是以《汉书》打开话题:“当初,汉成帝没有儿子,于是他就立了自己弟弟的儿子。汉成帝不过是位中材之主,他都有胸怀这样做,何况陛下您呢!希望陛下能像当初的太祖一样!”
韩琦说的太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当年有两个儿子,可是他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
宋太祖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韩琦的话对宋仁宗显然有所触动,再加上欧阳修等大臣也反复劝说,终于有一天宋仁宗突然说道:“其实我也想选一位侄子为嗣,你说选谁好呢?”
听到宋仁宗这样说,韩琦反倒惶恐起来:“这不是我们为臣子的可以议论的,还请陛下圣裁!”
宋仁宗经过考虑后,决定立从小被养在皇宫的堂侄赵宗实为皇子。
1063年,宋仁宗去世,31岁的赵宗实即位,是为宋英宗。
韩琦对宋英宗即位有辅立之功,他自己没觉得怎么样,反倒是他的亲戚朋友们说起这件事,都会特别强调韩琦的功劳。每当听到有人这样说,韩琦总是会正色说道:“这是仁宗圣德神断,是为了天下考虑,还有皇太后从内相助,为臣子的有什么功劳呢!”
韩琦这样的心胸,显然是很多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
韩琦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4、还是皇室的家务事
虽然韩琦自谦,可是后来的事情却一再证明,赵宋皇室的事还真是离不开韩琦从中调停。
宋英宗即位后,突然患上重病,只好让曹太后垂帘听政。
曹太后在宋英宗幼时进宫后曾经抚养他,按道理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比较融洽,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宋英宗因为生病的关系脾气变得很差,待人处事与从前大不相同,尤其对宫里的太监态度很差,慢慢就引起了身边这些人的不满。太监心里郁积了情绪,就跑到曹太后跟前说宋英宗的坏话,搞得宋英宗和曹太后的关系处得很僵。
久而久之,宋英宗和曹太后的家务事就闹到了韩琦面前。
![]()
宋朝太后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有一次,韩琦和欧阳修正对垂帘的曹太后奏事,曹太后突然哭起来,开始诉说宋英宗的种种不好。
欧阳修职位没有韩琦高,先劝说太后这件事自然就交给了韩琦。
韩琦此时已历经半世风雨,说话少了许多年轻时的直率,他对太后缓言相劝:“皇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生病了,等他病好了,他肯定就不会这样了。做儿子的生病了,您这做母亲的肯定要包容他才行啊!”
看到太后脸色有所缓和,欧阳修也连忙软语相劝。在两人的劝说下,太后的心情终于趋于平和。
按下葫芦起来瓢,过了几天,韩琦独自去见宋英宗,宋英宗一见韩琦就开始诉苦:“太后对我一点儿都不好!”
![]()
宋英宗画像,图源网络
韩琦一听,连忙继续劝说:“自古以来,贤明帝王并不少啊,可是为什么只有舜帝留有孝名呢?这难道是其他帝王都不孝顺吗?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如果父母慈爱,儿子孝顺,这是常事并不足以为奇。只有父母不慈爱,儿子却仍然不失孝道,这才是值得称道的真孝顺。不过陛下您的情况还没到这种境地,天下的父母哪儿会有不慈爱的呢!”
韩琦苦口婆心的一番话,终于让宋英宗有所领悟,逐渐放下了这桩心事。
后来宋英宗身体痊愈后,曹太后还政,韩琦因为处事得当而官拜右仆射,晋封魏国公。
5、辅立宋神宗
1066年,宋英宗再次卧病,韩琦前去探望,了解宋英宗的病情后再次劝说立嗣:“为社稷安定考虑,陛下还是应该早些确定皇储。”
宋英宗没有拒绝韩琦的劝说,当即立长子赵顼为太子。
![]()
宋神宗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1067年,宋英宗去世,19岁的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后来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那位。
因为宋神宗即位,韩琦官拜司空兼侍中,成为权势炙手可热的朝廷重臣。
截止到宋神宗时,韩琦已经主持了三朝国政,难免有专权的嫌疑。不出意料的,韩琦引来了御史中丞王陶的弹劾。王陶弹劾韩琦不去文德殿管理前来朝会的官员,是为跋扈。
受到弹劾,韩琦马上向宋神宗请求离任,结果,宋神宗非但没有让韩琦离职,反倒罢免了王陶。
虽然宋神宗一再表现出对韩琦的信任和支持,可是韩琦却自觉再难在朝廷担当重任,当他受命完成宋英宗的陵墓建设后,坚决上旨请辞。宋神宗无奈,只好为他降职安排,又在京城兴道坊赐给他一座宅邸,提拔他的儿子为秘阁校理。
后记
1075年六月,68岁的韩琦在故乡相州去世。
听到韩琦去世的消息后,宋神宗不由痛哭失声,为他辍朝三天,赐银三千两,绢三千匹,并特批两河的将士为他修建墓地。宋神宗亲自为韩琦书写墓碑,篆书“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八个字,并赠官“尚书令”,赐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
无论官职大小、事无巨细,都恪尽职守。处事有刚有柔,事情虽小却不惮辛劳,做成大事也不居功自傲。这样的品质虽然说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却并非易事。综观历史,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物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可是韩琦却都做到了。虽然他的名声没有那么响亮,可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却有很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