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
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
公布2025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中国候选工程名单
位于成都彭州的湔江堰入选
![]()
▲湔江堰 图片来源:彭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湔江堰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
是一项地表水(湔江)
和地下水(中下游泉塘群)
双水源互济的自流型灌溉工程
约创建于公元前141年,距今2166年
目前湔江堰的灌溉面积约为16.216万亩
湔水九分
跨越两千多年的活态传承
能在一本古籍中找到“源头”
《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了
“治水先贤”文翁治理湔江
在彭州关口留下水利工程,史称“湔堰”
这是古代中国“以水定城”
治理范式的鲜活标本
![]()
壮年守蜀 担当重任
“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
《华阳国志译注》:“此处所说孝文帝末年有误,当作孝景帝末年。”也就是说,文翁担任蜀守的时间应为西汉景帝末年。
文翁(约前187~110年),名党,字仲翁,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
![]()
据《文翁传》记载,文翁于公元前153年被派往蜀郡担任蜀守。这一时期的蜀郡,虽仍是四面大山,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但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号为天府。
从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历代君主都明白,蜀郡发展关系天下兴衰,必须直接由朝廷掌控。汉初的前几任蜀郡守,都未能打开局面,无所作为。因此,这一次派遣文翁接任蜀守一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很有可能是出于大汉朝廷为巩固大后方而做出的慎重挑选,是为推行新政而实施的重要人事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
此时的文翁正值壮年而担当重任,他不敢懈怠,四处搜集有关巴蜀的文献、典籍、传说、轶文,装满了满满两个大木箱,期望在上任途中对巴蜀地区有一个基本了解。
![]()
▲文翁任蜀郡太守,治水患、兴教育,造福蜀地百姓。图片来源:成都水务
首开湔江 造福百姓
文翁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前辈秦蜀守李冰为榜样,治理水患。他稍作安顿便叫上郡国水利官员“水曹椽史”,马不停蹄地到都江堰视察。
视察的路上有敲锣的声音传来。都水尉告诉文翁,这是飞沙堰的堰长在召集民工。文翁带着众人,循声来到飞沙堰旁。只见飞沙堰已经断流,堰长正在把数十名民工分为两队,一队修整飞沙堰,一队疏淘河道。
都水尉请文翁训示。文翁点点头,反复强调岁修就是维修,必须修旧如旧。“淘滩”有既定的深度,不能偷工减料,“作堰”宜浅不宜深,不能随意改动。如要修改,一定要禀报郡府,未获允许,不能擅动,否则严加追究。
文翁不仅仅是一个守成官吏,更是一个敢于创新,勇于作为的杰出郡守,在继承李冰衣钵,维护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同时,他也在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推进巴蜀地区的水患治理、不断扩大都江堰灌区,他的目光看向了成都以北的湔江。
![]()
▲文翁实行“湔水九分” 图片来源:成都水务
《华阳国志·蜀志》载:
“(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
来源:品鉴彭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