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洞深处
文/杨克元
清晨,我沿着淀浦河的河边绿道散步,行至七莘路桥下时,忽然被一片流动的色彩紧紧地拽住。这不是湖面常见的波光粼粼,也不是天空折射的晨晖盈盈,那是桥洞深处漫出来的七彩光影。像是谁把彩虹揉碎的颜料拾起,然后又细心地铺在了桥身的涂鸦上。
![]()
摄于2025年10月25日早晨,下同
抬头望去,东方的太阳刚跃出微波的湖面,金色的光线已穿过桥洞的拱顶,精准地映照在顶端和内壁的涂鸦上。那些原本就浓墨重彩的画,经晨光一照,瞬间活了起来。主色调是热烈的红、鲜活的黄、沉静的绿。这不,红色描摹出湖上的涟漪微波,黄色勾勒出岸边的芦苇花穗,绿色渲染出远处的树枝林荫,三者交织在一起,把“河水、天空、岸线”的景致浓缩在桥洞这方小天地里。
挥双臂的小叔、吊嗓子的大哥、迈大步的二嫂、遛小狗的三妹……他们从桥洞的光影中穿过,身影被勾勒出淡淡的亮边,让整个桥洞都透着蓬勃的生气。那逆光下的轮廓,把健美的身段刻画得淋漓尽致,纤毫毕露。
![]()
我忍不住走进桥洞深处,才发现光影的妙处远不止于此。桥洞的东侧正对着太阳,被晨光完全包裹,涂鸦的七彩鲜亮得像要滴下水来;另一侧则隐在桥洞的阴影里,色彩变得深沉内敛,红成了暗红,黄成了土黄,绿成了墨绿。涂鸦的明暗对比,让平面有了立体的层次,让色彩添入生动的起伏。
我在桥洞里来回走了几次,明明是熟悉的晨景,却因为这光影的变幻,变得有点惊艳。刚想转身离开,又被某一细节绊住,脚步不自觉地又停了下来。
![]()
就在我为涂鸦和光影着迷时,桥洞一侧的“上海堤防”的标识引我转头。这里是闵行区防汛管理服务中心淀东泵闸堤防管理所设置的治水名人宣传版面。白色的展板与七彩涂鸦相映,竟如此和谐,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此展开。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郭守敬、姜师度、苏轼、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展板上清晰地列着十二位治水名人,每一位的故事都浓缩在简短的文字里。主题“依法治水、科教兴水”几个字格外醒目。
![]()
我凑近细看,这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在晨光里秒变鲜活。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导之法治理洪水,奠定了华夏治水的根基;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妇”的迷信,修建漳水十二渠,让邺地农田从此旱涝保收;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在滋养着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奇迹;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疏浚西湖、筑苏堤,既解了水患,又留下了传世美景;林则徐不仅虎门销烟,更在治水方面颇有建树,主持修治过黄河、长江支流;而李仪祉,这个名字我此前不甚熟悉,展板上写着他是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专门学校,还主持修建了泾惠渠等灌溉工程,让关中平原重回“天府之国”的美誉。
![]()
曾出现在历史课本里的名字,此刻在七彩桥洞的晨光里,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变成了一个个为水而战的身影。他们的故事,与桥洞外淀浦河的水波、桥洞内鲜活的涂鸦光影交织在一起,忽然让人明白,眼前这晨景的生动,不仅来自当下的阳光与色彩,更来自千年来中国人与水和谐共处的智慧。
![]()
风从桥洞那头吹过来,带着河面的水汽和芦苇的清香。我再次望向那些七彩光影,它们依旧在晨光里流动,而旁边的治水名人墙,像是给这幅美景增添了浓重的底色。
原来这桥洞不只是一处供人避雨、通行的地方,更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自然的生机,也照见了文明的传承。站在这里,既能感受晨光穿洞的鲜活,也能触摸到千年治水的厚重。
淀浦河的流水潺潺东去,晨光中的桥洞溢彩流光。走进这样的绿道,沐浴这样的清晨,实在让人觉得格外珍贵。

作者/摄影:杨克元
编辑:王礼维(实习)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