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崇州街子古镇多了一个新去处——华阳国志馆。《华阳国志》大家都知道,是我国现存最早、体例最完备的地方志,但和“馆”连在一起,就有点新鲜。虽然以书为主题的展馆不少,如纯真博物馆、福尔摩斯博物馆,但直接以地方志命名的展馆,实属少见。
那为什么是崇州?或许这是一个冷知识:《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是东晋江原人。江原,即今崇州。自西汉置县,江原之名,沿用七百余年,直至南北朝方止。崇州号称“蜀中之蜀”,果然底蕴深厚。
于是带着好奇去打探一番。
![]()
·位于街子古镇的华阳国志馆 图据©今日崇州
![]()
华阳国志馆是一座超2000平方米仿古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华阳国志馆”匾额,四根柱子上有两副对联:“鉴如衡千秋笔,求真求是百代师”;“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哦,差点忘了,门票30元。门票设计颇具心思,像一张明信片,又像一封来自晋代的邀请函。
前厅正中有一个“禹贡梁州”沙盘。《禹贡》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文献。“梁州”即《禹贡》中描述的“九州”之一,所谓“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以南至黑水(金沙江、怒江或澜沧江)之间的区域,其核心是以四川盆地为主的西南地区,也就是常璩笔下的“华阳”。
![]()
![]()
·“禹贡梁州”沙盘
前厅两侧,挂着《禹踪图》石碑拓片。该图成图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刻录山名50余个、州郡名360余个、河流湖泊名100余个,是我国地图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李约瑟称其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
![]()
·《禹踪图》石碑拓片
华阳国志馆展示了常璩的家族、生平与修书的始末。
汉代及蜀汉两晋时期,成都是闻名全国的大都市,而江原是紧邻成都的农业与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常璩的先祖自北方入蜀,常氏是江原有名的大族,累世为官。《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江原县)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小亭有好稻田。东方常氏为大姓。”有学者考证,小亭便是常璩的出生地,大致在今崇州怀远一带。
常璩生于“文献故家”,他的从祖常宽是一位史学家,从小耳濡目染,打下了学问基础。经济与教育是孕育大师的先决条件,社会氛围也至关重要。从汉代开始,蜀地文运勃兴,著史风气浓厚,特别是以扬雄、谯周、陈寿为代表的巴蜀史学传统,直接影响了常璩。
![]()
·常璩(约291年-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
他在《华阳国志·序志》中提到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谯周、陈寿等人的著作,批评这些著作有的“略而不周”,有的“但述人物”。这表明,他是在全面审视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华阳国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史书体裁——地方通史。它融合了扬雄的古史传说、谯周的考据精神、陈寿的人物传记笔法,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地理志、风土志、民族志等内容,构成了一部全面反映华阳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的集大成之作。
![]()
展厅中,“江左修书”的场景,再现了《华阳国志》的编纂历史。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成汉政权归顺晋朝。常璩归晋时,已是蜀中硕儒,迁居东晋都城建康后,却遭到冷落和歧视。因此愤而著书,花6年时间,写成了巨著《华阳国志》。
展馆二楼,详细展示了《华阳国志》是如何成书的。通常,人们常想象,在交通、信息不便的古代,古人写作主要靠脑,先把知识储备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然后下笔如有神。其实不然,即便有“最强大脑”,写作也一件是极艰苦的事。
![]()
展览用立体情景画面呈现了常璩写《华阳国志》的过程。光材料搜集就不简单,需要参阅档案、广采群籍、遍收逸闻。就说最后一点“遍收逸闻”,不正是小编干的活吗?整天东奔西走,搜罗趣闻,夜以继日,写稿码字,以飨读者。看到这里,不禁心有戚戚焉。
![]()
提起《华阳国志》,许多人脑里最先跳出的,可能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五丁开山,秦通蜀道。”“蜀人好辛香, 调齐和味。”
但往往只窥一斑,未见全豹。那么,《华阳国志》究竟讲了什么?简单说,它完整地记述了西南地区从远古到东晋时期的山川地理、人文风物、历史兴衰。
![]()
![]()
全书12卷11万字,前4卷《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分别记述了巴、汉中、蜀和南中(云贵及川西南)各州郡的建置沿革、地域范围、山川、道路、物产、风俗;第5-9卷,叙述东汉初年至东晋初年,先后在蜀地建立的各个政权的历史;最后3卷以人物为主。大家所熟知的武王伐纣、秦并巴蜀、李冰治水、火井煮盐、文翁兴学等内容都有记叙。
最让人感兴趣的,永远是那些独具魅力的人。如严君平(约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他是西汉末期成都的一位道家学者和占卜师。常璩将其放在卷10《先贤士女总赞·蜀郡士女》的头条:“严君平,子君平,成都人也。雅性澹泊,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常卜筮于市,假蓍龟以教。与人子卜,教以孝;与人弟卜,教以悌;与人臣卜,教以忠……日阅数人,得百钱,则闭肆下帘……”
![]()
·图据©今日崇州
寥寥几句,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高人形象便浮现在眼前。严君平有多“神”?据说大海与天河相通,有海客乘槎,漂入了天河,看见女子织锦,丈夫牵牛。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
海客回成都向严君平请教,才知是牛郎织女。说明他有“通天”的本事。后来的《蜀中名胜记》里说,成都有支机石,是海客自天河所得,“织女令问严君平者也”。
支机石,就是织女织布机下支撑的石头。海客从天上带来,2000多年后,仍留在人间,现藏于成都文化公园,已成为“镇园之宝”。成都君平街,相传就是严君平居住和占卜的地方。突然觉得,那些拍仙侠剧的,可以从《华阳国志》里找素材,多好的天然IP啊。
![]()
《华阳国志·后贤传》,还记载了西晋李密(224年-287年)的故事。对,就是那个最会“打感情牌”的李密。李密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父亲早亡,母亲改嫁,自幼随祖母生活。“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
李密年少仕蜀。蜀亡后,晋武帝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作为蜀汉遗民,李密心有疑虑。因为几年前,同是蜀汉旧臣的谯周劝降刘禅,遭人唾弃;也有拒不仕晋的将领被迫自杀。于是,他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陈情表》,用孝道的挡箭牌,巧妙地避开了新朝的政治漩涡。
![]()
尤其是那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简直是血泪泣告。据传他特意在“日”字上加重用墨,形似泪滴状的墨渍。晋武帝看后大受感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陈情表》与诸葛亮《出师表》、韩愈《祭十二郎文》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抒情散文。其中有不少语句已经化为成语,如“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不得不再次感叹,“文宗自古出西蜀”此言非虚也。
![]()
![]()
常璩还记述了许多著名人物,如司马相如、文翁、扬雄、诸葛亮、陈寿、张骞、落下闳等等。他在《华阳国志》卷三中说:“故司马相如耀文上京,扬子云齐圣广渊,严君平经德秉哲,王子渊才高名隽……斯盖华、岷之灵标,江、汉之精华也。”对这些人可谓赞扬备至。
难能可贵的是,还第一次为普通妇女立传。在《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共记录为53位妇女,歌颂她们的美德。虽然有些“美德”在今天已经不合时宜(如寡妇断指以章贞洁云云),但在1700多年前,能注意到普通女性的价值,亦是进步。
![]()
华阳国志馆内有一个“方志阁”,收藏了西南地区521个区市县(原华阳范围内)的1000余本地方志,并开放网络链接成都方志馆等线上平台资源。这里可以看书、买书、喝咖啡。
我斥128元巨资入手了一本史学名家任乃强校注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图文并茂,注释详尽,厚厚的700多页。第一次对《华阳国志》有了完整印象——
它不再是只言片语的名句,而是文气贯通、兼具史学硬度与文学温度的“巴蜀文明宝典”;常璩也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影子,而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人。
华阳国志馆
崇州市街子镇朝阳路148号
开放时间:10:00-17:00,16:30停入
门票价格:30元
编辑丨Rain
未标注图源丨黄油DT
参考资料丨[1]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黄剑华著.常璩传.天地出版社,2022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红书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