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四川雅安市天全县,一场意义重大的动员大会召开——投资超575亿元的“引大济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
这项被称为“史上最贵、线路最长”的引水工程,将把大渡河的水引入成都平原,让大渡河与岷江“握手”,共同滋养这片西部最具活力的土地。
四川被誉为“千河之省”,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西丰东缺”是长期难题。
成都平原经济区贡献了全省约80%的经济总量,却只占全省20%的水资源。
成都人均水资源量仅约60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预测到2035年,缺水量将高达12亿至16.7亿立方米。
目前成都平原的主要供水依赖岷江,而岷江上游约70%的来水被引入都江堰灌区利用,早已超过国际警戒线(40%)。
岷江“超负荷运转”,风险不容忽视。
2013年岷江上游多次发生泥石流,导致成都部分区域供水中断,数百万居民受影响。
这一幕,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单一水源的脆弱。
“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大渡河将成为成都平原的第二条“生命线”,形成岷江为主、大渡河补充的双水源供水格局。
![]()
届时,生活与工业供水保证率将从90%提升至97%,农业灌溉保证率提高至80%,成都平原的水资源短板将被大幅补齐。
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它将为四川的经济版图重塑底层支撑。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成都以5.8%的增速位列全国十强城市之首,经济总量占四川全省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强省会”。
四川省也明确提出,要“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四川日报甚至发文称:“四川需要更大更强的成都。”
![]()
按照目标,到“十五五”期末(2030年),成都经济总量要突破3.2万亿元,也就是说未来6年,每年要新增GDP超过1400亿元。
但成都的强大,还需要“底盘”——尤其是工业。
目前成都规上工业营收1.8万亿元,排全国第12位,仍落后于宁波、佛山等制造业强市。
为了补短板,成都在产业布局中大幅倾斜制造业,仅今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就连续12个月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
强省会战略与工业扩张,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用水压力。成都市“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已明确指出:要对标超大城市的发展能级,必须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
![]()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更是城市发展的隐形天花板。
“引大济岷”的实施,意味着四川终于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水资源约束,也为成都平原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
从都江堰到引大济岷,四川的治水故事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如今,这场“当代都江堰工程”,正为成都的下一次腾飞蓄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