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牡丹不止于花,是刻进城市里的浪漫

0
分享至


提起北成都彭州,你可能会想到它的山水灵秀,或是地道的川味吃食,但很少有人留意——这座城的独特气质,早被一株牡丹刻进了骨子里。


早在宋代,它就凭过人风姿与洛阳牡丹分庭抗礼,让陆游挥笔写下“牡丹在蜀,天彭为第一”的盛赞。当彭州的风掠过街巷,吹醒的不只是牡丹的千年花事,更是藏在花瓣纹路里的宋“潮”基因,以及流淌其中的中国文化脉络。

天彭牡丹:不止好看,更是文化符号

彭州的牡丹,从来不是温室里的娇客。龙门山脉的褶皱间,湔江穿城而过,独特的“山地平原”地貌造就了温和湿润的小气候,让牡丹在海拔500米至1500米的区域肆意生长。与洛阳牡丹的雍容华贵不同,天彭牡丹自带蜀地的野趣与灵动,花瓣层叠如绣,花色清丽绝尘,尤以“姚黄”“魏紫”“豆绿”等名品最为出众。


早在唐代,彭州牡丹已崭露头角。到了宋代,天彭牡丹迎来鼎盛,每年暮春,“牡丹花会”成为蜀地盛事,文人雅士踏春而来,饮酒赋诗,一时风雅无双。《彭州志》记载,当时的天彭城“花市喧嚣,车马塞途”,牡丹不仅是观赏之物,更成为衡量文人品味的象征,这与宋代士大夫追求“雅趣”的文化风尚不谋而合。


这份风雅并非昙花一现。千年来,天彭牡丹在彭州人的呵护下,早已从一株植物升华为文化符号。它是“富贵吉祥”的化身,契合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坚韧不拔”的隐喻,正如彭州人在山水间扎根生长的品格;它更承载着蜀地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记忆,成为中国牡丹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龙兴寺的牡丹:古寺里的千年花韵

要寻彭州牡丹的根脉,龙兴寺是必到之处。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寺,藏着彭州最古老的庭院牡丹,也藏着“花与禅”的东方哲学。每到清明前后,古寺的天王殿旁、大雄宝殿前,数十株百年牡丹悄然绽放,粉白的花瓣映着朱红廊柱,晨钟暮鼓间,花影摇曳,禅意盎然。


龙兴寺的牡丹,自带一份“佛系”气质。不同于花田里的连片盛放,这里的牡丹多孤植于庭院角落,与古柏、银杏为伴,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沉静。寺内僧人说,这些牡丹是历代僧人亲手栽种,浇水施肥皆循自然之道,不催花、不剪枝,任其自由生长。这种“顺其自然”的养护方式,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花有花性,人需顺之,正如人生在世,需顺应本心,方能得自在。

牡丹藏彭州:俯仰之间,皆遇牡丹

如果说龙兴寺的牡丹是彭州文化的“根”,那么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牡丹元素,便是文化的“脉”,浸润在彭州人的烟火日常中。走在彭州街头,牡丹的印记无处不在,不经意间便会与这份宋“潮”风雅撞个满怀。


在城市的路网中,牡丹早已“开”成了路标。金腰楼路、魏紫路、金阁路,这些路名皆取自牡丹名品,走在路上,仿佛穿行在一片虚拟的牡丹花海中。“魏紫”是宋代最负盛名的牡丹品种,以“花大如盘,色如紫霞”闻名,用“魏紫路”为街道命名,既是对宋代牡丹文化的致敬,也让这份风雅融入了市民的出行日常。


在义和桥畔,牡丹纹饰藏在穿孔板的肌理中。这座连接新旧城区的桥梁,以彭州白瓷的“冰裂纹”为底,镌刻着朵朵绽放的牡丹,白天阳光穿过孔洞,牡丹影子投在桥面,随行人脚步流动;夜晚灯光亮起,牡丹纹饰在桥身流转,宛如“火树银花”。这份设计,将牡丹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也暗合了中国文化“古为今用”的创新理念。


在彭州白瓷的窑火中,牡丹的芳华得以永恒。彭州白瓷始于宋代,以“洁白如雪,温润如玉”闻名,如今的匠人在白瓷上绘制牡丹花纹,用细腻的笔触勾勒花瓣的层次,经高温烧制后,牡丹便“开”在了瓷碗、瓷瓶上。捧一只牡丹纹白瓷碗品茶,茶汤映着瓷上牡丹,仿佛将整座牡丹园捧在了手中,这是中国人“器以载道”的智慧——让文化通过器物,走进日常。


牡丹的风雅,更能穿古越今,成为时尚的宠儿。在宫玉高定时装秀上,设计师将天彭牡丹的花瓣轮廓、色彩渐变融入礼服设计,真丝面料上的牡丹刺绣栩栩如生,裙摆摆动时,宛如牡丹随风绽放。这场时装秀,让千年牡丹文化与现代时尚碰撞,向世人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从不缺时尚基因,宋代的“潮”,在今天依然能惊艳时光。


当然,牡丹的芬芳也飘进了彭州人的味蕾。牡丹酒以牡丹花瓣发酵而成,酒香中带着花香,抿一口便有“春风入喉”之感;牡丹茶取未绽放的花苞炒制,茶汤清澈,入口回甘;牡丹宴更是将牡丹的美味发挥到极致,牡丹花瓣炒鸡蛋、牡丹银耳羹、牡丹糕,每一道菜都藏着彭州人的巧思。中国人向来“食以载道”,牡丹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将“赏牡丹、品牡丹”的风雅融入饮食文化,让牡丹精神在烟火气中代代相传。


此外,牡丹画展、牡丹摄影展常年在彭州举办,艺术家们以牡丹为题材,用画笔、镜头捕捉牡丹的神韵,这些作品既是对牡丹之美的赞美,也是对中国“托物言志”艺术传统的延续——借牡丹的雍容,抒家国繁荣之愿;借牡丹的坚韧,表不屈不挠之志。

彭州的牡丹情结:藏着中国文化的根

有人问,彭州为何对牡丹如此执着?答案藏在中国文化的深处。牡丹在中国文化中,从来不是“花”那么简单。它是“国色天香”的代名词,象征着国家繁荣、人民富足;它是“品格高洁”的隐喻,文人墨客借牡丹表达“出淤泥而不染”的操守;它更是“文化认同”的符号,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彭州的牡丹文化,正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地域表达。从宋代的“牡丹会”到如今的“牡丹文化节”,从文人雅士的赋诗作词到市民的赏花品茗,彭州人将对牡丹的热爱,转化为对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他们没有把牡丹束之高阁,而是让它走进街头巷尾、烟火日常,让文化有了温度与生命力。


如今,当北成都的风掠过彭州的街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牡丹曾绽放的痕迹,更是千年中国文化的鲜活传承。这里的牡丹,早已超越了花期的限制——它藏在古寺的禅意根脉里,刻在街头的路名印记中,融在白瓷的温润肌理上,绣在时装的灵动裙摆间,更深植在彭州人的血脉里。


不必等牡丹盛放的暮春,彭州的每一季都藏着牡丹的故事。走一趟魏紫路,摸一摸义和桥的牡丹纹饰,捧一只牡丹纹白瓷碗,尝一口牡丹酒的醇香,你便会懂:这场跨越千年的宋“潮”从未落幕,这份藏在牡丹里的中国文化密码,早已融入彭州的烟火日常,待人细细品读。

免责声明:

★品鉴彭州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仅在品鉴彭州今日头条号转载,其他平台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文中配图支付相应稿费,若不同意使用,请告知删除!

期数:3571期

文字:品鉴彭州 阳阳

图片:品鉴彭州 张勇

编辑:龙洋 责编:梁丹 审核:祁文静

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鉴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扬天府文化,传播城市精神!

亲爱的小伙伴们,“品鉴彭州”微信面向全网征集优秀稿件啦!

主办:彭州市委宣传部

主编:王玉岩

副主编:杨华 祁文静

首席编辑:刘倩

责任编辑:梁丹 龙洋

编辑:刘代萱 邓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电话:028一68611355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incentive-icons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
5901文章数 162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