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宝山之路——共同富裕实践经验交流会文集》体会
文 /李单晶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四川成都彭州市宝山村,被学界誉为“中国爽村”,中国西部山区第一村,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西部样本。《宝山之路——共同富裕实践经验交流会文集》是一部承载时代精神、扎根乡土实践、回应时代之问的厚重之作。该书由李后强、贾卿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11月正式出版,全书31万字,共327页,收录了2024年10月1日在彭州市宝山村召开的“贾正方共同富裕实践经验交流会”上的39篇精选文章,并附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及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相关文件。作为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广度与人文温度于一体的文集,《宝山之路》不仅系统梳理了宝山村从贫困山村走向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更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宝山经验”与“宝山精神”,为新时代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感知的鲜活样本。
![]()
一、一部从泥土里长出的思想之书
《宝山之路》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它的“在地性”。它不是书斋里的空谈,不是数据堆砌的报告,而是从宝山这片热土上生长出来的思想结晶。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浸透着对乡村现实的深切体察,对农民命运的真诚关切。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理论阐释,还是基层干部的经验总结,抑或是媒体人的深情记录,无不围绕一个核心人物——贾正方,一个核心村庄——宝山村,一条核心道路——集体致富。
贾正方,这位1936年出生、年逾九旬的老村官,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他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0.03,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身体条件下,毅然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带领村民改土造田、兴修水利、创办企业、发展旅游,硬是把一个“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穷山沟,建设成为固定资产近百亿、村民人均收入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西部山区第一村”。他的事迹不是神话,而是一部用锄头、汗水和信念写就的史诗。文集中多篇文章深情回顾了贾正方“用一辈子的努力,在农村闯出一条集体致富的康庄大道”的庄严承诺,以及他“奉献一辈子”的无悔人生。这种将个人生命融入集体事业的精神高度,正是“宝山之路”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二、“宝山经验”的系统呈现与理论升华
如果说贾正方是“宝山之路”的灵魂人物,那么“宝山经验”则是这条道路得以通达的核心密码。《宝山之路》一书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总结与升华,其核心可概括为“一个根本、两大支柱、三大逻辑、五项振兴”。
“一个根本”即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宝山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村党组织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奋斗史。以贾正方为代表的村党委班子,始终坚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初心,形成了“党委+村委+集体经济组织(宝山集团)”三套班子一套人马的高效治理模式。这种“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组织优势,确保了发展方向不偏、发展动力不竭。
“两大支柱”一是壮大集体经济,二是推进共同富裕。宝山村创造性地建立了“集体控股、村民职工参股”的新型集体经济体制,通过资源入股、资金入股、工龄折资入股、福利股份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共建共享、共富共荣”。这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既激发了市场活力,又守住了集体经济的本色,有效防止了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大逻辑”即党组织的引领逻辑、集体经济的市场逻辑与乡土社会的治理逻辑。文集中多篇文章深刻剖析了这三种逻辑在宝山实践中的互动与融合。党组织通过党性教育和制度设计提供方向引领和价值激励;集体经济组织遵循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和效益创造;而村规民约、乡风文明、社区互助等传统乡土治理资源,则为村庄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文化支撑。三者相互嵌入、互促共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宝山治理模式”。
“五项振兴”在宝山村得到了全面而生动的体现。产业上,从最初的矿山开采、水电开发,到后来的林产品加工、旅游开发,形成了多元化产业格局;人才上,注重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鼓励青年回乡创业;文化上,深入挖掘“宝山精神”,培育了“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敢做敢为的担当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生态上,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组织上,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三、“宝山精神”:新时代乡村干部的精神坐标
如果说“宝山经验”是可复制的“术”,那么“宝山精神”则是值得传承的“道”。《宝山之路》通过对贾正方事迹的多维度呈现,将一种个人品格升华为一种时代精神,为新时代乡村干部树立了崇高的精神坐标。
这种精神首先体现为“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贾正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他的奋斗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这种“无我”的境界,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
其次体现为“敢做敢为”的担当勇气。面对宝山的穷山恶水,他没有退缩,而是带领村民“用锄头挖掉穷根”,在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中展现了非凡的魄力与胆识。
再次体现为“勇于开拓”的创新智慧。从改土造田到创办企业,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他始终与时俱进,带领宝山村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
最后体现为“锲而不舍”的奋斗意志。几十年如一日,他以近乎“孤勇者”的姿态,坚守在改变家乡命运的岗位上,用一生的坚持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朴素真理。
这种精神,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局限,对于当前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那些仍在为摆脱贫困、实现振兴而奋斗的村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引领力。
四、从“宝山指数”到“中国方案”:理论贡献与现实价值
《宝山之路》不仅是一部经验总结,更是一部理论探索之作。书中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总指数GTF”的计算构想,试图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等多个维度,构建一套科学、可量化的评价体系,用以衡量和指导乡村共同富裕的进程。这一探索虽尚在起步阶段,但其方向极具前瞻性,为未来共同富裕的量化研究和政策评估提供了重要思路。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通过附录形式,将宝山实践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并置呈现,形成了一种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立体图景。这启示我们,共同富裕不是少数“明星村”的盆景,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奋斗目标。宝山的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它证明,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完全有可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书写出更多“宝山故事”。
结语: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
《宝山之路》的出版,恰逢其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我们需要更多像宝山这样扎根实践、富有生命力的案例来鼓舞人心、启迪智慧。这本书,既是对一位功勋村官的致敬,也是对一种发展模式的礼赞,更是对一个伟大时代的回应。
它告诉我们,共同富裕不是等来的、靠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拼出来的。它需要有贾正方这样“无我”的带头人,需要有“宝山精神”这样强大的精神动力,更需要有像宝山经验这样务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宝山之路》不仅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更照亮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一条属于亿万中国农民的,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2025年11月16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