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江淮大地寒意渐浓,但江苏句容边城镇的 60 亩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湛蓝的天空下,金灿灿的菊花如繁星铺地,层层叠叠的花瓣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缕缕清香弥漫在田间地头。十几名农户穿梭在金色花海中,指尖轻捻间,一朵朵直径可达 8 至 12 厘米的金丝皇菊便被小心翼翼地收入竹篮,阳光洒在他们布满汗珠的脸上,映出掩饰不住的喜悦。“往年种玉米、大豆,一亩地忙活一年也就挣几千块,现在种菊花,一亩地纯收益能到三万块,顶过去五六年的收入!” 正在采摘的农户王大妈手上动作不停,话语里满是感慨。这朵从南方引种的金丝皇菊,如今已成为句容边城百姓眼中名副其实的 “致富花”,更解锁了一条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 “黄金路径”。
![]()
一、从 “杂粮薄利” 到 “菊田掘金”:一场农业种植的 “效益革命”
句容边城镇地处宁镇山脉东段,地势起伏、土壤肥沃,长期以来都是以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等传统杂粮为主的农业乡镇。当地农户告诉记者,传统杂粮种植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明显,“风调雨顺的年份,一亩地纯收入也就 800 到 1200 元,遇上灾年可能还要亏本”。这种 “看天吃饭、薄利多销” 的种植模式,曾让不少农户陷入 “种啥都不挣钱” 的困境。
![]()
改变始于四年前 “新农人” 石磊的一次尝试。2022 年,在外打拼多年的石磊回到家乡,发现村里不少土地因效益低下被闲置,而随着健康养生理念兴起,高端花茶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经过多方考察,他看中了金丝皇菊这一药食同源的品种 —— 这种原产于江西修水的菊花品种,花型硕大、色泽金黄,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冲泡后形似太阳绽放,兼具观赏价值与保健功效,市场前景广阔。当年,石磊流转 30 亩土地试种金丝皇菊,尽管初期遭遇高温干旱天气,但通过精细化管理,首年便实现亩均收益 1.2 万元,是传统杂粮种植的 10 倍之多。
![]()
“金丝皇菊的效益优势,来自于品种特性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石磊向记者算了一笔明白账:一亩地可种植金丝皇菊约 3000 株,每株能产鲜花 3 至 4 朵,正常年份亩产鲜花可达 2000 至 3000 斤,经过分拣、烘干后,能产出干花 150 至 200 斤。今年受市场供不应求影响,金丝皇菊收购价格涨幅达到 60%,干花市场价每斤突破 500 元,即便扣除种苗、肥料、人工等成本,亩均纯收益仍稳定在 2.5 万至 3 万元之间。而当地种植玉米的亩均纯收益仅 800 元左右,种植大豆也不过 1200 元,金丝皇菊的经济效益足足高出 20 余倍。
![]()
效益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产值上,更在于种植模式的革新。为保证菊花品质,石磊带领农户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虫害,通过人工除草替代除草剂,增加修剪次数集中养分供给,使得今年的菊花大花率显著提升,品质较往年更优。“以前种杂粮是‘撒下去就等收’,现在种菊花是‘精耕细作’,但辛苦值得,收入翻了几番。” 参与种植的脱贫户李大爷说,他把家里 4 亩地入股基地,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金,还能在基地务工,每月有 3000 元固定收入,一年下来总收入超过 4 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
如今,边城镇的金丝皇菊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 30 亩扩展到 60 亩,带动周边 20 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其中脱贫户 5 户。基地每天需要十几名工人采摘、分拣,高峰期用工量达到 30 人,为留守妇女和老年群体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闲着,现在到菊花园干活,一天能挣 150 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正在烘干房摆盘的张大姐笑着说。
![]()
二、从 “鲜花采摘” 到 “全链增值”:一条产业升级的 “黄金链条”
在句容边城镇的金丝皇菊加工厂里,刚采摘的鲜菊花正经历一场 “蜕变之旅”。工人们戴着手套,将一朵朵鲜花均匀摆放在烘干架上,动作轻柔生怕损伤花瓣。“金丝皇菊的加工是品质把控的关键,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石磊介绍,鲜菊花采摘后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进入烘干房,否则会影响色泽和营养成分。烘干过程更是精益求精,需要经过 72 小时的梯度升温:前 24 小时用 35℃低温烘干,接下来 24 小时升温至 38℃,再用 24 小时逐步升至 40℃至 60℃,直到完全烘干。这种低温慢烘工艺,能最大限度保留菊花的营养成分和金黄色泽,避免了传统高温烘干导致的品质下降问题。
![]()
除了初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成为金丝皇菊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最初我们只卖干花,产品单一、利润空间有限。” 石磊说,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他们开始探索产品多元化,开发出菊花茶礼盒、菊花枕、菊花糕点等衍生产品,通过差异化竞争提升市场竞争力。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基地设计了小巧精致的便携装菊花茶,搭配简约时尚的包装,成为电商平台的热销产品;针对礼品市场,推出高端礼盒装,每盒搭配 6 至 8 朵精品干花,售价可达 200 元以上,附加值较散装干花提升 3 倍。
![]()
在销售渠道上,基地构建了 “线下为主、线上补充” 的多元化格局。线下与高端商超、茶叶专卖店、中医馆建立长期合作,产品远销上海、南京、杭州等周边城市;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拓宽销路,今年仅抖音直播就实现销售额 50 余万元。“我们还计划开发菊花精油、酵素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一朵菊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石磊透露,目前基地已与科研机构对接,正在研发菊花相关的保健品和护肤品,预计投产后产品附加值将提升数倍。
![]()
句容边城镇的实践并非个例。在湖南宁远,“新农人” 欧阳瑶力通过 “油茶 + 金丝皇菊” 林药套种模式,实现 “一亩地两份收益”,亩均产值提升 3 倍;在山西闻喜,当地采用 “支部 + 公司 + 基地 + 农户” 模式,发展金丝皇菊种植超过 100 亩,加工车间年处理花茶 10 余吨,产品远销多个省份。这些案例证明,金丝皇菊产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种植环节的高收益,更在于通过加工升级、渠道拓展、模式创新,构建起 “种植 — 加工 — 销售 — 衍生” 的完整产业链,从而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以前最怕丰收不增收,现在有了完整的产业链,不管市场怎么变,我们都有底气。” 石磊说,今年尽管受夏季高温影响,菊花产量有所下降,但由于品质提升和价格上涨,加上衍生产品的补充,基地总体收益反而比往年提升 20%。这种 “以质取胜、全链增值” 的发展模式,让金丝皇菊产业在市场波动中保持了稳健增长。
![]()
三、从 “单打独斗” 到 “抱团发展”:一种乡村振兴的 “句容模式”
“一朵菊花能不能真正带动百姓增收,关键在于能不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边城镇党委书记表示,为了让金丝皇菊产业持续壮大,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形成 “公司 + 基地 + 农户” 的经营模式,让企业、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模式下,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加工和销售,基地负责标准化种植管理,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
对于缺乏种植经验的农户,基地提供全程技术支持。从种苗培育、田间管理到采摘加工,每个环节都有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刚开始种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心里特别没底。” 农户陈大哥说,基地定期组织 “田间课堂”,邀请农业专家和技术能手现场教学,还发放种植手册,手把手教大家修剪、疏花、烘干等技术。现在,他不仅自己学会了种植技术,还成了基地的技术骨干,负责指导其他农户种植。
![]()
为了保障农户利益,基地建立了最低保护价收购机制。“不管市场价格怎么跌,我们都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户的鲜花,确保农户不亏本。” 石磊介绍,这种机制让农户吃了 “定心丸”,愿意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基地还推行入股分红制度,农户可以用土地或资金入股,年底根据企业效益获得分红。去年,参与入股的 10 户农户每户平均分得红利 2 万余元,最高的达到 3.5 万元。
![]()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边城镇政府积极争取农业产业扶持资金,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品牌推广;协调银行推出 “惠农贷”,为种植户提供低息贷款,解决资金周转难题;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金丝皇菊产业。此外,当地还规划建设菊文化研学基地,发展 “农业 + 文旅” 融合业态,打造菊花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打卡,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村里冷冷清清。” 村支书感慨道,自从金丝皇菊产业发展起来后,不仅让留守老人和妇女有了就业收入,还吸引了 3 名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菊花产品,通过短视频宣传家乡的菊田美景,让边城金丝皇菊的名气越来越大。如今的边城镇,不仅有金灿灿的菊田,更有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和越来越旺的人气,一幅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 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四、从 “一朵菊花” 到 “一片花海”:一份乡村振兴的 “时代答卷”
句容边城镇的金丝皇菊产业,看似是一朵小菊花的 “逆袭”,实则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生动缩影。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像边城一样,摆脱了传统农业的路径依赖,通过挖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的发展道路。
金丝皇菊产业的成功,首先源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和国潮养生文化兴起,消费者对高品质、功能性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金丝皇菊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既符合健康养生的消费趋势,又兼具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恰好契合了市场需求。据阿里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 年 “金丝皇菊” 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 67%,复购率高达 41%,居菊花茶品类前列,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次,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从湖南宁远的 “油茶 + 金丝皇菊” 林药套种模式,到句容边城的梯度低温烘干技术;从生物防治手段的应用,到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科技创新贯穿于金丝皇菊产业的各个环节。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传统农业变身 “高效产业”。正如欧阳瑶力所说:“农业要提质,技术是关键。只有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才能让农产品更有竞争力。”
再者,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公司 + 基地 + 农户”“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等模式的推广,让企业、村集体和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生产基地,村集体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真正实现了 “企业强、农业兴、农民富” 的良性循环。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调动了各方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产业壮大提供了持久动力。
更重要的是,金丝皇菊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增收,还促进了乡村生态改善和文化繁荣。种植金丝皇菊需要保持土壤肥沃、环境洁净,倒逼农户采用生态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菊田盛开时形成的金色花海,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而菊文化的挖掘和推广,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从江西修水的 “菊花之王”,到湖南宁远的 “富民之花”,再到江苏句容的 “振兴之花”,金丝皇菊在全国各地的乡村绽放,书写着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这朵小小的菊花,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金色花海映初心,乡村振兴谱新篇
初冬的句容边城镇,60 亩金丝皇菊依然绽放着金黄的光芒,烘干房里弥漫着浓郁的菊香,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朵从南方引种的菊花,在江淮大地上扎下了根、开出了花、结出了果,不仅让 60 亩土地实现了 “亩入三万” 的效益飞跃,更带动了一批农户增收致富,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金丝皇菊产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可以从一朵花、一棵草、一粒果做起。只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依靠科技创新赋能,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就能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 “金钥匙”,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红利。
如今,在句容边城镇,金丝皇菊的种植规模还在扩大,产业链还在延伸,农文旅融合的蓝图正在绘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朵小小的金丝皇菊,必将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带动更多乡村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之路。而在全国范围内,无数像金丝皇菊这样的特色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它们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书写着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新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更多的 “致富花” 正在绽放,更多的农民正在收获幸福,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