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雪水浸润的河西走廊腹地,深秋的阳光洒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的田野上,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2025 年 11 月 15 日,金塔镇条湖滩农场的连片棉田里,12 台大型采棉机正轰鸣着来回穿梭,红色的机械臂在雪白的棉海中舞动,连贯完成采摘、压缩、打包等一系列工序。不到半小时,一个个重达 800 公斤的棉包便整齐排列在田间,如同一个个沉甸甸的 “金疙瘩”,诉说着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如今的丰产故事。“往年这时候,地里全是弯腰拾棉的乡亲,一天累下来也摘不了 20 公斤,现在采棉机一天能收 300 亩,相当于 300 个农民的工作量!” 农场场主石红站在田埂上,望着满载棉包的运输车辆,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
作为甘肃省重要的产棉大县,金塔县 5 万余亩棉花已全面进入采收收尾阶段。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全县棉花采收机械化率达到 100%,采收时间较往年提前 10 天,亩产突破 450 公斤,部分优质地块亩效益最高可达 3800 元。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金塔县近年来以 “规模化种植 + 机械化作业 + 专业化服务” 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是科技与制度创新让盐碱地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河西走廊落地生根的鲜活样本。从昔日 “种棉难、收棉苦、卖棉贱” 的困境,到如今 “种得好、收得快、赚得多” 的新格局,金塔棉花产业的蝶变,不仅让棉农的腰包鼓了起来,更为西北干旱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金塔方案”。
![]()
规模化破局:小块田变 “大条田” 产业链聚起增收合力
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一度是制约农业发展的 “拦路虎”。“以前家里的地都是小块分散的,最大的地块不到 3 亩,最小的只有几分地,种棉花既费工又不高产,遇到灾年更是颗粒无收。” 鼎新镇洪号村村民唐付兵回忆起早年种棉的场景,依然感慨万千。2022 年,他流转了 200 亩土地规模化种植棉花,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连片种植后,浇水、施肥、防虫都方便多了,产量比以前零散种植时提高了三成,收入更是翻了几番。”
![]()
规模化种植是金塔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近年来,金塔县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打破村界、户界限制,将碎片化的农田整合为连片 “大条田”,推动棉花种植从 “小散户” 向 “大基地” 转型。在核心产区鼎新镇,4.79 万亩优质机采棉种植基地连绵不绝,最长的田块达 500 米,为机械化作业和集约化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前小块地,采棉机转个弯都费劲,现在大条田,机器一趟能跑 500 米,效率提高了一倍还多。” 鼎新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祁鑫朝介绍,通过规模化布局,该镇棉花种植实现了 “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采收”,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
为让农户深度融入规模化产业发展,金塔县创新推出 “党支部 + 合作社 + 示范基地 + 企业 + 农户”“公司 + 基地 + 合作社 + 群众” 等多元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分红返利等方式,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共同体。甘肃农垦亚盛金塔分公司作为当地龙头企业,今年种植优质棉花 2000 亩,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周边 300 多户农户增收,仅支付劳动力费用就超过 80 万元。“我把家里 10 亩地流转给公司,每亩能拿到 1200 元租金,平时在基地打工,一个月还有 4000 多元工资,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种地翻了两番。” 村民王秀兰说,现在不用自己操心种地,跟着公司干就能稳稳赚钱。
![]()
在规模化种植的带动下,金塔棉花产业已形成 “种植 — 采收 — 加工 — 销售” 完整产业链。全县培育棉花专业合作社 23 家,引进棉花加工企业 5 家,年加工能力达 2 万吨,产品远销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以前棉花采摘后要自己拉去加工,不仅麻烦还容易压价,现在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每公斤能多卖 0.3 元,200 亩地就能多赚 1 万多元。” 唐付兵算了一笔明白账,规模化种植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议价能力的增强。
![]()
机械化赋能:从 “人工拾棉” 到 “智能采收” 降本增效释放生产力
“早上天不亮就下地,弯腰弓背拾一天,手指被棉絮扎得全是口子,也就摘 20 多公斤,现在采棉机一响,一天能收 300 亩,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谈及机械化采收带来的变化,石红深有感触。作为最早使用采棉机的农户之一,他见证了金塔棉花采收从 “人工时代” 向 “机械时代” 的跨越。
![]()
曾经,人工采摘是金塔棉农最繁重的劳动。每到丰收季,棉农们需要顶着烈日弯腰拾棉,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成本居高不下。“人工采摘每亩成本要 800 元,遇到用工高峰期,就算出高价也雇不到人。” 金塔县农机服务中心主任李伯东介绍,为破解 “采棉难、成本高” 的困境,该县对标新疆先进棉区,大力推广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从播种到采收实现全流程机械作业。
![]()
如今,走进金塔的棉田,已难觅人工拾棉的身影。全县调度的大型采棉机成为采收主力,这些来自新疆钵施然、铁建重工、山东天鹅棉业等国产品牌的采棉机,占全县采棉设备总量的 90% 以上,作业性能完全满足当地棉花收获需求。每台采棉机单日采收面积可达 300 亩,每亩采收成本仅 220 元,较人工采摘降低 72.5%。鼎新镇今年调引 38 台次采棉设备,24 小时不间断作业,确保 4.79 万亩棉花及时采收。“一台采棉机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 300 个农民,而且采摘的棉花杂质少、品质高,更受收购商欢迎。” 祁鑫朝说。
![]()
机械化的变革不仅发生在采收环节,更贯穿于棉花种植的全过程。在播种阶段,金塔县普及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可同步完成播种、覆膜、铺设滴灌带等工序,播种精度达到厘米级,每亩节约种子 2 公斤、节水 110 立方米、节肥 20%,累计节约成本 260 元。在田间管理阶段,无人机飞防、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等技术广泛应用,棉农通过手机 APP 就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实现 “家里看数据,手机管灌溉”。“以前浇水要漫灌,不仅费水还不均匀,现在滴灌系统自动浇水施肥,既省工又省心,棉花长势还比以前好。” 唐付兵打开手机里的智慧农业 APP,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轻点屏幕就能启动灌溉系统。
![]()
为推动机械化技术落地,金塔县农机服务中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通过技术试验、现场演示、集中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户掌握新机械、新技术。“刚开始用采棉机时,不知道怎么调试设备,也担心损伤棉花,农机中心的专家手把手教我们操作,还帮我们制定采收方案,现在我们自己就能熟练操作了。” 石红说,县农机中心还建立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农机租赁、维修、技术指导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了农户 “买得起、用不好” 的难题。截至目前,金塔县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8%,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棉花产业按下了 “降本增效键”。
![]()
科技治碱:昔日 “盐碱滩” 变身今日 “丰产田” 技术创新筑牢产业根基
“这片地以前全是白花花的盐碱,脚踩上去都硌得慌,种啥都不长,谁能想到现在能长出这么好的棉花!” 站在鼎新镇盐碱棉田综合治理示范区,金塔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土肥股股长万海元指着连片的棉田,语气中满是自豪。这片曾经的 “不毛地”,如今棉桃饱满、长势喜人,亩产达到 400 公斤以上,成为金塔县科技治碱的典范。
![]()
金塔县有耕地 60 余万亩,其中盐碱地占比达 30% 以上,土壤盐碱化是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盐碱地含盐量高、透气性差,种子播下去要么不发芽,要么发芽后也长不好,以前这些地只能荒着。” 万海元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金塔县践行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将盐碱棉田综合治理作为 “党建 + 乡村振兴” 的重点攻坚项目,组建 “盐碱地治理党员先锋队”,由党员技术骨干带队,开展技术攻关。
![]()
在治理过程中,金塔县坚持 “治理与利用并重、改良与适配结合” 的思路,探索出 “滴灌控盐 + 盐碱地改良剂 + 酸性肥料 + 土壤修复菌剂” 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县农技中心投资 60 余万元,引进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氨基酸水溶肥等 21 种改良产品,在 1000 亩轻、中、重度盐碱棉田开展梯度试验,筛选最佳改良方案。在轻度盐碱示范区,引进中棉 113、酒棉 21、酒棉 23 等 4 个耐盐宜机采品种,建立 100 亩品种筛选试验田;在中度示范区,采用土壤活化剂、有机硅有机无机水溶肥开展技术集成试验;在重度盐碱区,建立 “党员试验田”,由党员干部带头试种、推广治理技术。
![]()
“通过滴灌系统控制浇水总量,既能满足棉花生长需求,又能抑制盐分上升;施用盐碱地改良剂和土壤修复菌剂,能降低土壤含盐量、改善土壤结构;搭配酸性肥料,可调节土壤酸碱度,为棉花生长创造适宜条件。” 万海元介绍,经过持续治理,示范区土壤含盐量从 0.8% 以上降至 0.3% 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0.3 个百分点,昔日 “白花花” 的盐碱地变成了 “能产粮、能产棉” 的丰产田。今年,鼎新镇千亩盐碱棉田综合治理项目区棉花亩产达 420 公斤,较治理前提高了一倍多。
![]()
除了盐碱地治理,金塔县还与酒泉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推广耐盐、高产、宜机采的 “酒棉” 系列品种,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品种支撑。“‘酒棉 23’不仅耐盐碱、抗病虫害,而且结铃性强、纤维品质好,非常适合机械化采收,在我们这里种植亩产比普通品种高 50 公斤以上。” 万海元说,通过品种改良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金塔棉花不仅实现了 “能种”,更实现了 “种好”,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
民生为本:一朵棉花铺就致富路 乡村振兴添动能
“今年种了 150 亩棉花,纯收入能有 40 多万元,比去年多赚了 8 万多!” 秋收时节,金塔镇红光村村民李建军算了一笔丰收账,脸上乐开了花。他告诉记者,以前种玉米、小麦,一年忙到头纯收入也就几万元,自从改种棉花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不仅盖了新房,还买了新车。
棉花产业的蓬勃发展,让金塔县越来越多的农户走上了增收致富路。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合作社分红等多种方式,全县有 2 万余名农户参与到棉花产业链中,户均年增收 3 万元以上。鼎新镇洪号村村民张大妈今年 65 岁,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她和老伴在家门口的棉花基地务工,“平时浇浇水、除除草,活不重,一个月能赚 3000 多元,一年下来能攒 2 万多,足够我们老两口生活了。”
为让棉农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金塔县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棉花产业从 “增产” 向 “增收” 转变。县供销社牵头组建棉花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以及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等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合作社统一采购的化肥比市场价便宜 20%,统一销售的棉花每公斤比散户销售高 0.2 元,100 亩地就能多赚 4000 多元。” 唐付兵说,加入合作社后,不仅省心省力,收入也更有保障。
棉花产业的发展,不仅让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更带动了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近年来,金塔县依托棉花产业发展,修建农村公路 120 公里,完善灌溉渠道 300 公里,建设农村供水工程 20 余项,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鼎新镇,新建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卫生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茶余饭后可以跳广场舞、看书学习、健身娱乐,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下雨一身泥,现在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晚上还有路灯,跟城里一样方便。” 村民王大爷说,这都是托了棉花产业的福。
如今,棉花产业已成为金塔县县域经济的 “白色引擎”,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 35%,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 以上。据统计,2025 年全县棉花总产量预计达 2.25 万吨,总产值超 6 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棉花种植规模,提升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棉花深加工产业,让更多农户从棉花产业中受益,让‘白色引擎’释放更大能量。” 金塔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表示。
夕阳西下,金塔县的棉田里,最后一台采棉机完成了采收作业,满载棉包的运输车辆驶向远方。从昔日的盐碱滩到今日的丰产田,从人工拾棉到智能采收,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金塔棉花产业的蝶变,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实践,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样本,更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缩影。在河西走廊的沃土上,这朵小小的棉花,正织就着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图景,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未来,随着更多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金塔棉花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西北干旱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多 “金塔经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