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展览现场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10月31日,辽宁省博物馆一楼3号展厅内,“文·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拉开帷幕。这场视觉盛宴以古代器物为载体,以各类器物纹饰为展示重点,以不同时期的纹饰内涵与特色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纹饰的演变历程,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审美之旅。
展览汇聚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的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珐琅器、金银器、织绣等144件(套)珍贵文物,其中85%的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旨在引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透过纹饰的“有形之美”,探寻其背后绵延千年的“无形之道”。
千年器物上的历史传承
纹样是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其题材涵盖自然景物与几何图形等,通过写实、写意等手法表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视觉载体。本次展览以“纹耀先秦 华夏之源”“纹昭一统 盛世初现”“纹绘华章 兼容并蓄”“纹饰风华 雅韵流芳”“纹彩辉煌 意蕴万象”5个单元,完整呈现了中华纹饰的演变脉络。
“大家抬头看,在我们的头顶,呈现的是以历代典型器物纹饰为灵感,由缠枝纹、花卉纹、几何纹、神兽纹等组成的藻井图案。”步入展览序厅,讲解员在为观众介绍。序厅顶部,各种古老纹饰在现代灯饰的映衬下各竞芳华,地面辅以动态投影,构成一条流淌的“纹样长河”,步履所至,人画互动。
本次展览共展出8件一级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马厂类型波折纹彩陶壶和清掐丝珐琅瓜瓞葫芦瓶。从陶器上质朴的水波纹到威严的夔龙纹,再到三彩宝相花和富丽的卷草云龙纹,多姿多彩的纹样仿佛一部辞典,为历代匠人的心灵手巧留下细腻生动的注解。
互动体验唤醒文化记忆
本次展览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寓教于心”为核心,创新设计了四大互动体验区,通过沉浸式教育让青少年走进展厅,感受千年纹样的传承。
“陶片表面仿佛还留有古人的体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静态的文字了。”一名学生流连在“指尖考古实验室”区域,透过专门制作的孔洞抚摸展柜中的陶片时说。
“这些陶片都是来自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我们通过特制的展台,让每一位观众都能触碰到历史的温度,感受纹饰美学的厚重与丰富。”辽宁省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主任康宁说。
“铜镜上的时光拓印”区域更是排起了长队。这里以历代铜镜纹饰为原型,设计制作了可供观众拓印的工具。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观众亲手将铜镜上的青龙、朱雀、海兽等纹饰拓印下来带回家。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纹饰知识变得可触可感,也让人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传统纹样的当代价值
观展的最后一站是本次展览特设的光影区。在数字化打造的沉浸空间里,古老的纹饰挣脱了器物的束缚,于光影交织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宝相花在墙壁上缓缓绽放,龙纹在空中游动,寓意生生不息的缠枝莲纹在地面蔓延,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
“这个展览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名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说,“这些古老的纹饰不仅美观,也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哲学思考。”
“纹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能够从这些精美的纹饰中读懂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文脉。”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
这场展览不仅是对我国古代纹饰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承实践——通过创新的展陈方式和丰富的互动体验,让博物馆中的纹饰“活”了起来,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26年2月28日。展览期间,辽宁省博物馆还将推出系列专题讲座、手工体验等社教活动,让观众在互动参与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纹样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美学的独特魅力。
![]()
清掐丝珐琅瓜瓞葫芦瓶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
西周卷体夔纹蟠龙铜盖罍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
唐三彩釉印花三足盘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2025年11月17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数一数有多少种纹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