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1月16日电(记者骆飞)近日,不少人刷到贵州30多位小朋友随贵州“村T”亮相“2025纽约时装周(上海站)”的视频,画面让人眼前一亮。视频中,一群来自贵州民族地区的孩子,身着融合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的民族服饰,在国际T台上一展风采。他们稚嫩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帽子、衣服上点缀的银饰叮当作响,衣摆间绣制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有网友评价:“这惊艳世界的东方美学,可不是一朝一夕绣成的。它藏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吊脚楼里,浸润在土陶染缸的靛蓝中,更凝结在贵州民族同胞一针一线的坚守里。”
初冬时节,位于贵州东南部山区的黎平县肇兴侗寨,沐浴在温暖的晨光里。距离村口不远的侗乡特色产业基地内,一件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品整齐摆放,透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
陆江磊(右一)和村民们交流刺绣技艺。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在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室里,“90后”陆江磊正低头穿针引线。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她纤细的指尖上,显得格外灵动。从她完成大半的绣片能看出,这位年轻的侗族绣娘绣针起落间细细密密,针脚匀得仿佛用尺子量过一般。“我妈总说,侗家姑娘的手艺,藏在针脚的松紧里。”陆江磊话音刚落,母亲陆营妹便走到她身旁,母女俩轻声交流起针法技巧。
此时,有人拿着一块新染的靛蓝布料走过来,询问道:“陆大姐,你看这‘冰纹’多特别!我想着用它做成笔记本封面,年轻人肯定会喜欢吧?”听完这话,陆营妹频频点头,连声称赞这个想法有新意。
陆营妹的指尖带着常年染布留下的靛蓝色,那是岁月与技艺镌刻的印记。以前,她只擅长绣传统的花鸟鱼虫纹样,自从加入合作社后,也开始主动学习新的设计理念。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刺绣技法,今年51岁的陆营妹会把大幅绣品拆解成小巧的领花、角片等,还跟着女儿学用手机关注时尚趋势。“现在的人不喜欢太花哨的样式,把传统刺绣纹样提炼出来,绣在背包、围巾上,既好看又实用。”她笑着说道。
这些年,陆江磊为了提升自身技艺,认真传承老一辈的刺绣手法。只见她针尖扎进布料时力道十足,扯线时又小心翼翼地用指甲把线刮平。“村里的老人常说,侗族刺绣手艺传承了上千年,到今年更要好好守着。”母女俩一老一新、一守一创,她们绣绷上的精美刺绣,仿佛被注入了跨越时光的生命力。
最近,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频频亮相各类展会,最远还把作品带到了欧洲。她拿起一件印染着侗族传统纹样“三鱼共首”的外套介绍道:“这件衣服的面料用的是纯植物印染,领口处还巧妙融入了刺绣工艺。”
![]()
陆勇妹用蜡刀勾画蜡染纹样。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感谢政府帮我们搭建平台,才能有机会带着姐妹们的作品去不少国家和地区。很多国外设计师都夸我们的手艺好,还希望借鉴作品里的元素创作新时装。”陆勇妹言语间满是自豪。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年,贵州持续加强刺绣等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让“一针一线”既不脱离传统根脉,又能贴近新的消费需求。
在陆勇妹看来,老手艺从来不该是博物馆里静置的标本,而应走进生活、焕发活力。合作社一方面通过“进校园”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刺绣技艺,让他们在穿针引线间读懂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开展染布、刺绣体验活动,让游客亲手制作非遗作品,带着这份独特记忆离开。
![]()
侗族绣娘展示刺绣作品。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如今,陆勇妹所在的合作社已有200多名村民加入,她还积极带着大家搞创新,开发出不少文创产品。谈到下一步打算,她说:“我们要努力推出更多满足市场多元需求的文创产品,更好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更加鲜明,让非遗技艺不断焕发新光彩。”
从单一的服饰装饰,到多元的文创产品,在很多像肇兴侗寨一样的贵州传统民族村寨里,无数双巧手正用针线编织美好生活。她们在传承与创新中,为刺绣、蜡染等古老非遗技艺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让这些非遗技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耀眼光彩,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文化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