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倒春寒有没有,就看九月廿八”,今日九月二十八,2026年春天会寒冷?
#11月·每日幸运签##我在头条晒家乡#
“倒春寒有没有,就看九月廿八”,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在民间有着广泛的认知度。今天是农历九月二十八(2025年11月17日),人们不禁要问:2026年春天会寒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气象学、农谚的科学性以及历史数据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
首先,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观察自然现象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类似“九月廿八晴,立春雪临门”“九月廿八阴,冬死老牛筋”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天气规律的朴素认识。这些谚语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秋季特定日期的天气状况,预测来年春季的气温走势。然而,现代气象学研究表明,天气系统的复杂性远超古人的认知范围,单日天气与数月后的气候关联性需要科学验证。
从气象学角度看,“倒春寒”是指春季气温回升后突然出现的持续性低温天气现象。其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异常影响,如北极涡旋南下、冷空气频繁活动等。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近十年全国平均倒春寒发生频率为2-3次/年,持续时间多在3-7天。例如2022年4月,华北地区遭遇罕见倒春寒,北京最低气温骤降至-2℃,导致部分农作物受灾。这种复杂的气象过程,很难通过单一日期天气准确预判。
![]()
结合近期气候特征分析,2025年秋季确实出现了一些异常信号。9月以来,西伯利亚高压较常年偏强20%,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积雪覆盖率增加15%,这些都可能增强冬季冷空气活动。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受中等强度拉尼娜现象影响,2025/2026年冬季我国中东部气温可能偏低1-2℃。但需要强调的是,冬季低温与春季倒春寒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2008年南方雪灾后的2009年春季反而偏暖就是典型案例。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倒春寒的危害不容忽视。数据显示,春季低温可使冬小麦减产10-30%,果树花期遇霜冻可能导致绝收。2023年河南某葡萄种植区因4月霜冻损失超2亿元。因此,农业农村部近年推广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已能提前72小时预警霜冻风险,指导农户采取熏烟、灌溉等防冻措施,这比传统农谚的预测更加精准可靠。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预测面临新挑战。NASA研究显示,近40年我国春季气温上升速率达0.39℃/10年,但极端天气事件反而增加。2024年长江流域出现“暖冬强倒春寒”的特殊案例,说明气候变化正在改变传统天气模式。气象学家指出,现代预测应综合数值天气预报、气候模式和大数据分析,而非依赖单一指标。
![]()
对于公众关心的2026年春季气温,多家机构给出了不同预测:中国气象局预估明年3-5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0.5-1℃;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则认为东亚地区可能有阶段性低温。这种差异恰恰说明长期气候预测存在不确定性,需持续关注官方发布的月度气候预测公报。
从防灾减灾角度,无论明年是否出现倒春寒,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农民朋友要选择抗寒品种,设施农业需检修保温设备;城乡居民需关注“气象预警三色信号”,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低温雨雪;相关部门应完善应急预案,特别是保障春耕备耕期间的农资供应和电力稳定。
回望历史,1954年、1969年等典型倒春寒年份的共同特征,是冬季持续偏冷且春季环流调整迟缓。而近年来的新特点是:降温幅度可能不如从前,但气温波动更剧烈。例如2021年3月,东北地区一周内经历从20℃到-10℃的“过山车”式降温,这种“乍暖还寒”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更大。
![]()
综上所述,“九月廿八看倒春寒”的农谚蕴含古人智慧,但在气候变化新时代,我们更应相信科学监测和预警。2026年春季气温最终如何,还需综合海洋温度、极涡强度等多重因素判断。建议公众通过“中国天气”等权威平台获取信息,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又掌握现代防灾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天气状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