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冬天冻不冻,就看九月廿八”,明日九月廿八,今年冬天是个寒冬吗
#11月·每日幸运签##我在头条晒家乡#
“冬天冻不冻,就看九月廿八”,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让许多人将农历九月廿八这天的天气视为冬季冷暖的“风向标”。明天便是2025年的九月廿八,人们不禁要问:今年的冬天会是个寒冬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气象学、历史数据以及民间经验等多角度来综合分析。
![]()
首先,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冬季的冷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大气环流、海洋温度、极地涡旋等。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今年冬季可能受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影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通常会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尤其是南方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不过,气象专家也强调,拉尼娜的影响并非绝对,还需结合其他气候因子综合判断。例如,北极海冰的减少和欧亚大陆积雪的变化,也可能对东亚冬季风产生调制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的冬季气温。
从历史数据来看,农谚“九月廿八晴,冬天凌;九月廿八阴,冬温”在部分地区确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过去20年的气象资料显示,若九月廿八当天为晴天,后续冬季平均气温偏低的概率约为60%;而若为阴雨天,冬季偏暖的概率则接近70%。然而,这种相关性在北方地区表现得并不明显,尤其是东北和西北,冬季气温更多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直接影响。因此,农谚的地域局限性不容忽视。
![]()
民间对于冬季冷暖的预测,还流传着许多其他方法。比如观察动物的行为:如果秋末冬初松鼠储粮特别积极,或蚂蚁窝筑得比往年高,往往被认为是寒冬的前兆。此外,树木的落叶时间、果实的丰歉等也被视为自然界的“温度计”。这些经验虽缺乏严格的科学验证,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其中不乏合理成分。例如,早霜冻的出现通常与冷空气活动频繁相关,这可能预示着冬季气温偏低。
结合今年的具体情况,九月廿八前后全国的天气形势值得关注。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明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以多云到阴天气为主,江淮、江南部分地区有小雨,而华北、黄淮等地则可能迎来大风降温。这种天气模式是否与农谚中的“阴天冬温”相符,尚待观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秋季以来,北半球多地已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如欧洲的早雪和北美的暴风雪,这是否会演变为全球性的冷冬信号,目前尚无定论。
![]()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冬季气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若寒冬概率大,农民需提前做好防冻措施,如加固蔬菜大棚、给果树干涂白等;供暖部门也需储备充足的能源。相反,若预测暖冬,则需防范冬小麦旺长和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加等问题。气象部门通常会发布季节性气候预测,但受限于技术,其准确率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将现代气象科学与传统农谚结合参考,不失为一种务实的方法。
![]()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暖冬”与“冷冬”的界限变得模糊。近年来,我国冬季常常出现“前冬暖、后冬冷”或“东冷西暖”的分化现象。例如2023年冬季,东北地区遭遇罕见低温,而华南却持续偏暖。这种复杂性使得单一农谚的预测价值进一步降低。气候学家指出,相较于短期天气现象,更应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趋势——冬季整体变暖但波动性加剧,即“更暖的冬天里藏着更冷的瞬间”。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与其纠结于寒冬与否的预测,不如提前做好防寒准备。家中可备好保暖衣物和取暖设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调整出行计划;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注意气温骤变带来的健康风险。毕竟,无论冬季整体偏冷还是偏暖,突发的寒潮都可能对生活造成影响。
![]()
回望“九月廿八定冬寒”的古老智慧,它承载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观察,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了更多元、更精准的研判工具。或许,最好的方式是既不忘传统的警示,又相信科学的力量,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个冬天的到来。至于2025年的冬天究竟如何,时间会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变化中保持适应与敬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